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胆石症的诊疗策略
浅析哲学与中医气学说(上)
一家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力量
1
11 1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胆石症的诊疗策略
 


□李富旺

胆石症是对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胆总管、胆囊内等)结石病变的统称,临床上较常见。胆石症成因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需要手术治疗。笔者在临证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疏肝利胆、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胆道,输送、贮藏、排泄胆汁为其主要功能,均需肝之疏泄相助。若肝失疏泄,胆汁行滞或运行、贮藏、排泄不畅,乃结石易生,为临床常见的病因之一。石滞胆道,诸症遂生,包含胁肋疼痛、腹胀纳呆、恶心、厌油等症状。辨证属于肝气郁滞、胆液失泄。治宜疏肝、利胆、排石。痛甚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玄胡等。
胆腑,以通为用。若内生于石,胆道失通,胆(汁)不能泄,肝不易升,热乃由生。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腑气不通。患者会有胁肋闷痛、口苦咽干、腹部胀满、纳食减少、小便色黄、大便干结,甚或发热、身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辨证属于热灼肝胆、腑气不通。治宜通腑、泄热、排石。痛甚者,加川棟子、玄胡等。
胆石症,古代医籍上并未见此病名,是现代医学之病名。它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等范畴。本病的形成多由悲哀、恼怒、饮食不节、冷热失调、郁伤肝气所致。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古今医鉴·胁痛》说:“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皆能为痛。”
笔者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长期共同作用于胆道系统所致。肝气郁滞胆液失泄者,多因悲哀、恼怒等,致使肝气郁滞、气行不畅、升降失常,导致胆汁不能畅泄,滞久成瘀,瘀久则凝,凝而成形,胆石乃成。治宜疏肝、利胆。方中所选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行气化瘀,防治石生之源;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柔肝,肝得以养,气血和活,愈病之本;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导滞止痛;枳壳、大黄疏利肝胆,导滞下气促使胆道畅通,石易行下。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排石之功。
热灼肝胆、腑气不通者,多因暴怒伤触、饮食失节,内伤于肝,肝郁化火,熏灼于胆,干犯于胃,则胃失和降、腑气难通,腑气不通则胆不易泄,胆液行滞。二者均可导致胆石症。故治宜通腑泄热排石。方中用大黄直入肝胃之经,攻积导滞,泄热通腑;枳实、厚朴行气导滞,以强大黄之效,使腑气速通,邪热速祛,胆道通畅,胆石易排;茵陈、黄芩归经肝胆,性味苦寒,清热利胆,使热除胆利,石无以生;金钱草、鸡内金利胆溶石,化石排石为功。诸药合施,共使邪热得除,腑气得通,胆石得排,病愈体安。方中大黄,其功尤殊,临证之用,不必拘于大便干与不干:实证者,生用后下,其量适当加大;虚证者,可生用久煎或炒黑而用,量适于病,宜使大便保持每日两三次,使胆道通利,促使结石排出、症状消除。
胆石症的治法甚多,此所述者,乃笔者临证之验与常用之法,并非其全,且通过临证疗效观察,需服药时间与结石之大小、多少、性状、所在部位等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地泥沙样、体积小、发现早、治疗早者效佳且需服药时间较短,反之则需服药时间较长。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