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凤景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人民认识世界的自然观。在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气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作为说理工具,并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医气学说。辨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制定养生、诊治的规律和原则,整理气的本质内涵和特点,从而丰富中医基础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以气解说宇宙。由此形成“气一元论”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太极就是“无中的一点有”,“有”就成为太极,太极以“有”而成为“一”,“一”就是宇宙,而“有”是从无产生的,正如数起于零而始于“一”。故“阴阳二气”是由“混元一气”变化产生出来的。人不停地呼吸,呼出体内浊气,弥散于宇宙,吸入宇宙间的清气,体现出“天人合一”,“一”就是指气。“气一元论”就是围绕“天人合一”展开的。 气概念源流 “气一元论”是古人认识和阐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宇宙观。“气”的概念来源于“云气说”。就是在“气”的哲学概念产生之前,古人认为自然界流动的大气、变幻的云,是自然界万物产生之源。然后在大气和云气的基础上,抽象出生成宇宙万物的“气”的一般概念。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抽象概括了“气”的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用于说明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各种自然现象,建立了以“气”为本原的宇宙观。历代医家们也将“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重视人体生命中的先天元气,强调辨证时要注重“阴阳二气”的盛衰、脏腑之气的虚实和五行之气的乘侮,治疗上注重补气、调气,以及针灸得气、中医气功等。 气概念的形成 “气”字源于先民对烟、云等的描绘,其形状像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说文解字》曰:“气,云气也,象形”,指出“气”最初指代的只是一些气态物质,比如云气、风气、呼吸之气。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发现更多的事物具有“气”的性质,逐渐形成了“万物皆有气”的概念。 据考证,“气”一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云气、雾气、风气、冷暖之气,生活中的烟气、蒸气、水气和人体的呼吸之气等客观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逐渐产生了“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渐形成。“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精细无形无象,用肉眼看不见,但是客观存在。《管子》认为“精”是极其精微的“气”,所以叫“精气”。“气无形而生有形”,是构成万物之本原,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充满整个空间。“精”的概念来源于古代的“水地说”。在“精”的概念产生之前,古人认为水或地是万物之源。宇宙间包括生命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管子·内业》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认为“气”既小得无比,又大得无限;大至整个宇宙,也可以是最微小的物质;在天成为列星,在地生成五谷,故“天地之精气合而为人”。 “气”以不同物质形式存在。“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至精无形,细不易察,故称其“无形”;“气”处于凝聚的状态,形成各种事物,有着具体形状,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合而有形。”认为“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的聚合和弥散的不同状态,“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消质散又复归于“无形之气”。以“气”为本原,自然界“无形之物”与“有形之体”之间处于不断转化之中。有学者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气”很可能类似暗物质、电磁场等不能具象呈现但是又确实存在的物质。可知,“气”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代科学尚未探知到其实质具体是什么,而可明确的是,不论是人体中的“气”,还是人体外的“气”,其实质与电磁场、暗物质、生物分子等有关,并表现出能量、信息的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认为“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气”与“心”相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指人的意识。“气”是独立于心之外的物质实体),均可称之为“气”。意识的产生是“气”的体现,意识的本质是“气”。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神”和“气”密切相关,“神”(意识)与“气”相互协调不仅可以维系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也可互相影响引起气机失常或情志疾病。情志变化可以引起气机变化,相反的,气机的变化也会引起情志的改变,即神意导引。“神气”是相互关联的,神意以虚静达到无思、无念的状态。如《性命圭旨》曰:“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虚”是空虚;“无物”是什么都没有。意识可以引导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相通。这一点已运用于气功锻炼。 “气”是宇宙本体和万物之本原,人们用“气”来解释各种现象。如《管子·心术下》曰:“一气能变曰精。”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其变化叫“精”。《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所谓“精气”,就是气中最精纯的东西。“精”或“精气”是极其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化生自然万物的基本物质,人的形体、精神和智慧也是精气的产物,如《易传·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认为“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精气化生和构成万物”的观点。庄子提出“万物皆为气之变化”“通天下一气耳”等观点,并认为“通”字的意思就是贯通,“气”字的意思就是作用。贯通天下万物的死生、彼此,臭腐的神奇变化的就是“气”的一种作用。认识到“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并以“气之聚散”说明人的生死。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气”的聚集形成的,“气”的聚集使人存活,“气”的消散则使人死亡。“气”在这里成为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的存亡、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不外乎“气”之聚散,逐渐形成了万物皆有“气”的概念。孟子提出“浩然之气”的概念即正大刚直,认为“气”兼有生命与道德、物质与精神的特点。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认为善于讲论“气”之变化的,必然能够透彻地认识万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气极其细微”,故谓之“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认为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能产生万物,由于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的形态各异,我们正是根据万物相互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