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梅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包括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受损或功能下降,导致盆腔脏器(如膀胱、尿道、阴道、直肠)位置异常及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盆底就像一张吊床,支撑着我们的盆腔脏器。当这张吊床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松弛或断裂时,脏器就会失去原有的支撑,出现移位和功能异常,如漏尿、脱垂、膨出、疼痛等问题。 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 手术损伤:盆腔手术需要切断盆底的韧带,如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及骶韧带。这些韧带的断裂会直接影响盆底的支撑力,使盆腔脏器发生移位。 神经损伤: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到一些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如盆丛神经、副交感神经等。神经的损伤会导致盆底肌肉的收缩功能减弱,进而影响整体功能。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盆底肌肉会逐渐松弛,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会进一步影响盆底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 其他因素:慢性咳嗽、便秘、腹型肥胖、重体力劳动等会增加腹压,改变盆底生物力学从而对盆底支撑组织造成额外的压力,加速盆底功能障碍的发展。 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 尿失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尿潴留:尿不出、尿不尽等。 盆腔脏器脱垂: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 排便障碍:包括便秘、大便失禁等。 性功能障碍:如性快感缺失、性交疼痛、阴道痉挛等。 慢性盆腔疼痛:不明原因的盆腔疼痛,可能由盆底肌肉紧张或痉挛引起。 如何应对术后盆底功能障碍 早期评估与干预:术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评估,了解盆底肌肉的损伤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开始干预治疗,以减轻或避免症状的出现。 子宫托治疗: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支撑装置。子宫托分支撑型和填充型,是盆腔器官脱垂的一线治疗方法,对所有脱垂患者都应该首先推荐。全身状况不适宜做手术,妊娠期和产后,膨出面溃疡、术前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患者,尤其适用于子宫托治疗。 盆底肌肉锻炼:用力收缩盆底肌肉,持续3秒~5秒后放松,重复10次~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2组~3组。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可以增强肌肉的张力和耐力,提高盆底组织的支持力。锻炼时要注意收缩模式,避免腹压向下引起的反向收缩。 电刺激疗法:通过专用的仪器,选择合适的电流强度,刺激盆底肌部位的神经和肌肉,使其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强肌肉的弹性和功能,改善症状。 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结合盆底肌肉锻炼和电刺激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肉的收缩情况,并给予患者即时的反馈,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盆腔脏器脱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盆底重建术、吊带术等,旨在恢复盆底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如便秘、腹型肥胖、提重物、下蹲、长期咳嗽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肥胖和便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供职于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妇产医学中心一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