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例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罕见的直肠扁桃体
一种需要早期关注与治疗的癫痫性脑病:婴儿痉挛症
1
11 1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罕见的直肠扁桃体
 


□宋红杰 

   扁桃体是一对长在人体咽部的腺样体组织。可是,前几天我竟然在一名患者的直肠发现了扁桃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名54岁的女性患者20多天前因为上腹部间断性胀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她在门诊做了胃肠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会厌部囊肿。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横结肠息肉(扁平息肉)、直肠黏膜下肿物(距肛门约2厘米)。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
    接诊之后,我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横结肠息肉可能是腺瘤,切除后定期复查就可以,而直肠病变生长在黏膜下层,很可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而神经内分泌肿瘤即便直径小于1厘米,也有3%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需要做盆腔磁共振和超声内镜检查,在排除淋巴结转移后才可以通过结肠镜微创手术完整切除。
    患者的盆腔磁共振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超声内镜检查见直肠远端一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低回声影,测量横断面大小5.4毫米×2.4毫米,比较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表现。
    结肠镜下,使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横结肠息肉并送检。
    由于直肠病变比较小,我建议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改为多环黏膜切除术。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我进行手术,术中顺利完整切除病变,暴露肌层组织,在创面使用钛夹闭合。切下来的组织标本被送至病理科做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殖。这让我感到意外。因为直肠黏膜下隆起多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可是这次半点儿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成分都没有。建议做免疫组化检查,进行远程病理会诊。
    在等待患者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时,我一边查资料,一边思考:会不会是直肠淋巴瘤?
    终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出来了,不支持淋巴瘤,仍考虑直肠淋巴组织反应性增殖。远程病理会诊结果:考虑直肠淋巴组织增生(直肠扁桃体)。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例直肠良性淋巴样增生病例的内镜表现、内镜超声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总结一下就是:
    1.直肠扁桃体是一种很罕见的良性病变,但必须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其他病变相鉴别。
    2.内镜下直肠扁桃体主要表现为无蒂病变,大小不一,但可能表现为息肉状肿块。
    3.直肠扁桃体的颜色通常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颜色稍淡。
    4.直肠扁桃体的表现类似于神经内分泌肿瘤。
    这个患者既不是淋巴瘤,也不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而是直肠扁桃体,内镜下切除病变就可以了。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相关链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几年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项技术。这是一种微创技术,主要是通过胃肠镜对病灶进行剥离。该手术的操作相对复杂,但是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既可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同时又可保留器官。
    对于早期肠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仅需要把发生癌变的肠黏膜切除,就可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做腹腔镜手术或者开刀,就必须把有肿瘤的肠管都切除,切除后再把剩余的肠管接起来,这样肠道就会少了一截。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保留器官,不用切除肠道、不用切除胃,也能达到治疗早期癌变的目的。其效果可以说与外科手术完全一样。当然,只有对早期的病变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