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榴
乐乐(化名)今年1岁多,因每天抽搐10余次,整体发育较同龄孩子明显落后,来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在该院,她接受了1个疗程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续要进行康复锻炼。 乐乐到底得了什么病,一天要抽搐那么多次?原来,她得的是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癫痫性脑病。 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期特有的一种癫痫综合征,约占婴幼儿期严重癫痫的50%,90%以上的患儿在1岁内发病,起病高峰年龄为4个月~6个月。34.5%~68%的存活患儿可有严重的智力缺陷、运动发育迟缓、神经发育障碍、听力损害和认知功能损害。 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屈曲型(点头、弯腰、屈肘、曲髋等)发作、伸展型(头后仰、两臂伸直、伸膝等)发作和混合型(部分肢体伸展、部分肢体屈曲)发作。其中,屈曲型发作最为常见。 屈曲型发作的一般临床特征有: 1.颈部、躯干、四肢肌肉持续性强直性痉挛。 2.通常发作持续时间短。这种痉挛每天可能会发生多次,可达几十次。 3.发作时间多在初睡和濒醒阶段。 4.症状可不典型,伴有局限性发作。 5.随着年龄的增长,痉挛发作次数有减少趋势。 6.多数伴有运动发育迟缓及认知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出现认知问题、行为异常和情绪不稳定。 婴儿痉挛症的脑电图特征性表现为典型的高峰节律紊乱:各脑区杂乱的极高幅棘波、慢波组成混合波形,之后广泛性电压降低,伴或不伴快波活动;弥散性不规则中-高波幅慢波伴大量杂乱、无序、多灶、不对称的棘波。 治疗前的视频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发作间期:1.背景活动慢,各导见少量中-高波幅θ波。2.醒/睡期各导见大量中-高幅混合波夹杂多量杂乱多灶性尖波、棘波、同步或非同步发放,呈高度失律样改变。发作期:表现为痉挛发作样脑电改变,考虑婴儿痉挛症。 治疗后的视频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发作间期:1.背景活动慢,各导以低-中幅θ波、δ混合波为主。2.醒/睡期各导见多量高-极高幅尖波、棘波、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多灶性放电。发作期:表现为痉挛发作样脑电改变。与之前的脑电图对比,可发现背景活动有所好转,异常数量明显减少,波幅有所降低。 婴儿痉挛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已知病因超过200种,目前认为遗传、脑发育畸形、围生期脑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皮肤综合征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该病。 如何治疗婴儿痉挛症? 婴儿痉挛症属于难治性癫痫,但是通过合理用药,可以控制部分患儿的临床发作,早期干预对改善此类患儿的预后极为重要。目前,抗癫痫药物被广泛用于控制癫痫的发作和减轻痉挛。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是中国及美国首选的一线治疗药物。药物治疗可通过减少病理性过度放电,提高婴儿正常脑组织的兴奋阈值,来控制痉挛的发作。 经过治疗,乐乐目前恢复良好。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