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
|
□李贺文 尹国有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以黄疸为主者,有以胁痛为重者,更有以肝脾大为特征者,属于黄疸、急黄、胁痛、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生主要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影响肝、胆、脾、胃功能,疏泄运化失司,从而形成湿热、瘀毒、气滞、痰浊等病理因素,初期以邪实为主,日久由实转虚,或见虚实相兼。中医辨治乙型肝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辨病与辨证结合 辨病以明确诊断,就能把握乙型肝炎的病情演变轨迹,确定治疗方案;辨证则依据疾病演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异性本质,确定方药。病是整体,证是局部,病贯穿始终。辨病应注意整个病程的病理特点,注重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病的个性特征;辨证则着眼于疾病某一阶段、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证候群。辨证与辨病结合,能在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各自的局限性,优势显而易见。 对于乙型肝炎,依据其客观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西医、中医的病名诊断,并根据中医证候建立动态的逐级矛盾分析辨证体系,把对乙型肝炎一个病的治疗转化为对单元证的治疗。在乙型肝炎逐级演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按照中医辨证进行临床思维,找到“纵”的病与“横”的证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乙型肝炎单元化的证,结合个体特征,确立其主证、可变性兼证,据此确定切中病机的治疗方药。 清热与利湿兼顾 《黄帝内经》中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医圣张仲景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证治汇补》中则有“湿热郁火,风令外侵,皆令胁痛”的论述。乙型肝炎的发病基础为湿热为患,清热与利湿则是治疗乙型肝炎最基本的方法。湿与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应用清热利湿之法时,选药必须注意清热不助湿、利湿不生热,以使热清湿去,则病自愈。中医认为“湿性重浊黏腻,不易速去”,湿热之邪为患,病程多长,缠绵难愈,乙型肝炎病程较长,不易根除,就是这个道理。在治疗乙型肝炎时,应注意善于守方,不能急于求成。 由于兼夹因素不同,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偏热、偏湿、偏实、偏虚、偏热毒、偏瘀滞等差异。在临床应用清热利湿之法时,并不是始终不变的,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配合其他治疗法则,灵活运用。因此,医者要处理好清热与利湿的关系。只有恰当运用清热利湿之法,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扶正与祛邪共施 疾病的过程,从邪正的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退。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痊愈的方向转化。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恰当运用扶正、祛邪之法,是治疗乙型肝炎应当遵循的又一原则。 急性乙型肝炎在初期一派邪实的表现,如恶寒发热、黄疸、腹胀、胁痛、恶心呕吐等,以邪实为主,此时应以祛邪为先。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既然有病毒侵袭人体,必然有正气不足,只不过此时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罢了。随着病情的发展,急性乙型肝炎到了恢复期,邪气渐退,正虚逐渐显露,此时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重,或扶正为主,兼以祛除余邪,使邪去正复,则病自康复。重型乙型肝炎初期邪气极盛,进一步发展邪气不但不退,正气亦渐显不足,到后期可形成正虚气血欲脱,邪气留恋不去之势。因此,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应采取先机制发措施,早期急以祛邪,以顿挫病势,维护正气,以防患于未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采取扶正与祛邪同施,或在扶助正气、维护生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治疗。否则,不注意扶助正气,不但病邪难去,生命也难以维持。 慢性乙型肝炎多由急性演变而来,湿热余邪仍然存在,但因肝郁气滞,气滞而血瘀,故瘀血亦较为突出,患者常有胁胁刺痛、肝脾大、腹胀便溏、舌紫暗有瘀斑、脉沉弦等症状,这是其实的一面。“久病必虚”,由于病程较长,精血内夺,可导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化源不足,则肝脾两虚;如若湿困脾阳,还可引起脾阳不振甚至脾肾阳虚,这是其虚的一面。不要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一定就是虚证,而忽视其实的一面,慢性乙型肝炎常是湿热之邪未尽而正气内损,多呈正虚邪恋、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候。在治疗上,单纯使用扶正、祛邪之法,均难契合病机,祛邪不能忽视扶正,扶正不能忘记祛邪,同时要分辨主次。若以湿热为主者,清热利湿才有利于病体康复,不要认定慢性乙型肝炎是虚证,只要扶正治“本”则湿热自消,其实如湿热为主者,应属实证的范围,“本”即是湿热,清利湿热即是治“本”。反之,如果是正虚为主,在正虚的基础上夹有湿热、瘀血等,则扶正之中兼以祛邪,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单纯扶正不祛邪,不注意兼夹因素,则效果亦不能令人满意。 不忘活血与解毒 中医认为疫毒之邪蕴伏是乙型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要治愈乙型肝炎,必须祛除疫毒之邪,用解毒之法。由于患者感邪的轻重不同,体质各异,邪毒在体内停留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有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以及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等。在同一种肝炎中,又可分为不同的病期、不同的证型。在应用解毒之法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及兼夹因素,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凉血解毒、化湿解毒、活血解毒等。 《医林改错》中说:“疫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气血阻滞贯穿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始终。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蒸、瘀血内阻,重型肝炎的病机则主要为热毒炽盛、血分受病,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常因肝气郁滞而成。肝藏血,主疏泄,气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肝气郁结,气不行血,而导致血瘀。至于慢性肝炎,因疫毒之邪蕴伏血分,况久病必瘀,慢性肝炎常见两胁刺痛、胁下痞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之象,所以血瘀亦是重要的病理基础。活血化瘀是治疗乙型肝炎常用的方法。 湿热瘀毒蕴结是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是治疗乙型肝炎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医者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活血、解毒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辨证论治。 重视调肝与理脾 乙型肝炎患者邪毒羁留于肝,致肝失疏泄,脾之运化赖肝之疏达,木不疏土致脾土壅滞,土壅则生湿,湿聚中州因壅可致虚,脾虚失于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正虚又恋邪不解。尽管乙型肝炎的证型种类繁多,病机各异,但仔细分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脾失调、气血同病。一方面,表现为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另一方面,表现为脾虚失运,纳运失常,致使腹胀、纳差、胁痛、乏力、黄疸等证参差互见。因此,调肝与理脾亦为常用之治法。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补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气条达不致郁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补脾也。”在应用调肝与理脾之法时,应注意健脾而不伤肝,调肝而不滞脾,即要重视“治肝先实脾”之古训,又要注意“疏肝即所以补脾”之法,抓着疾病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调肝与理脾的关系,方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