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学习《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有感 |
|
□赵文芳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每每读之,使我颇有所感。 春夏阳气生发,故“春夏养阳”;秋冬阴气充盛,故“秋冬养阴”。“治未病”,治,即治理、管理之意,就是说在疾病未有之时,顺时养生,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治未病”是对中医学在养生、治疗作用方面的高度概括。在《黄帝内经》等中医学著作中,均有“治未病”思想的相关论述。 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指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强调消病患于未起。南朝宋时期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华佗传》有“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的五禽戏的记载,此为华佗所创,勤习之则能身强健体,进而产生“治未病”之效。元代医学家邹铉《养老奉亲书》曰:“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记载了顺天道养生,是以百病不生的观念。由此可见,养生和“治未病”的思想引起了医学家的广泛关注。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指出根据五行传变,肝已有病变,当先传脾,故虽然脾病未发,但是应先预防脾病。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因此,此时已从之前的未病先防,扩展为包括既病防变在内的“治未病”思想。 也有学者提出了将“瘥后防复”纳入“治未病”的观点。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治未病”能改善疾病预后,从预后良恶论“治未病”的意义,如《千金要方》记载:“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瘥后防复”即在疾病初愈期,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增强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复发。“瘥后防复”已经成为中医预防医学“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的方式,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疾病与精神情志的调摄密切相关。孙思邈《千金要方》曰:“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因此,调摄情志对预防疾病起着重要作用,是“治未病”的方式之一。 张仲景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就有“治未病”之意。张仲景认为在表之疾,也有里传之势,需要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免邪气深入。 综上可知,“治未病”理论自《黄帝内经》之后,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发挥,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养生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市中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