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洋 徐惠茹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秋,代表着禾谷成熟;揫,意思是秋气带来风吹木叶声,象征着万物渐而聚敛。《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随着季节的变换,万物从繁荣茂盛逐渐走向萧瑟成熟。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此时刮风会带来丝丝凉意,清晨的植物上会凝成晶莹的露珠,对凉气敏感的寒蝉也得意地在枝头上鸣叫,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因此,立秋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为阴盛。《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接下来,本文从饮食、起居、情志三个方面,详述立秋节气养生之道。
饮食有节 生津润肺 秋属金,在五脏中对应肺。从五行角度来看,火克金,秋季容易虚火上延。因此,人们在秋季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伤津上火。夏季,人们久居空调屋,且喜食生瓜果和冷饮等,容易损伤脾气。脾主升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久泄则必耗伤阴液。因此,人们在养阴生津的同时,必须固护脾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天气干燥,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人们可以选择雪梨银耳汤、银耳莲子粥、红枣百合粥等。雪梨银耳汤的做法简单,用雪梨、银耳、冰糖熬制而成,人们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加入莲子、麦冬等。需要注意的是,梨皮须同梨肉一起熬煮,方可起到润肺清燥的效果。 此外,酷暑过后,受饮食及起居的影响,人们大多脾阳受损,聚生痰湿。因此,秋季应少食生冷食物。 起居有时 顺应阴阳 在秋季,人们要规律作息,与天地保持和谐。《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天气清肃,秋风萧瑟,草木凋落,万物呈现衰败的景象,昼夜温差大。因此,人们应早睡早起,收敛宣散的神气,缓解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带来的伤害,使人体与秋气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之中,晨起阳气渐盛,此时人们适宜锻炼身体,如练五禽戏、八段锦等,吸收天地之精气,强壮体魄。此外,坚持晨跑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立秋过后尤为适宜。秋季天气凉爽,慢跑不仅可以锻炼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还可以提高新陈代谢。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伤杂病。”春为少阳,春季应顺应阳生阴长的规律,不要过早脱去棉衣,以免受凉;秋为少阴,秋季应顺应阳杀阴藏的规律,不要急着添加衣物,适当地使机体接受寒气的刺激,反而可以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然而,“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觑,此时天气虽然凉爽,但是处于“三伏天”。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除了避免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外,还要注意环境通风,使身体正常排汗、散热。 调畅情志 使志安宁 提到秋季,与之对应的大多是悲伤与寂寥。杜甫感叹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肺应秋,肺在志为忧,悲则气消,故而忧愁悲伤的情绪极易耗伤肺气,使肺气受损,气机失调,轻则卫外功能减弱,出现感冒、咳嗽等疾病;重则呼吸功能失常,出现胸闷、气喘、头晕等症状。因此,秋季人们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与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遇到烦心事,人们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或选择散步、冥想、大声宣泄的方式,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使神清气明。 秋季属寒热交替的节点,立秋节气又为秋季的起点。因此,秋季养生应从立秋节气开始,以平常心面对,适应自然,避其邪气,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调摄精神,形神共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谢洋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惠茹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