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娜
自7月中旬以来,接连的高温加上暴雨天气,一些地方的室外温度更是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由于湿度大、温度高,导致不少人出现心情烦躁、饮食不佳、记忆力下降,以及不能静下心做事和思考问题等症状。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中发说,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遇到持续的高温天气或外界大环境出现变化时,人的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尤其是当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会明显增强,人们容易出现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被称为“情绪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张中发说,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温度上升的幅度增大后,正常人“生理性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大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情绪中暑”的主要症状为情绪烦躁,常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或同事发脾气,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情绪中暑”患者还会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等。 造成“情绪中暑”的原因,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比如,近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栗女士,她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由于工作压力大,整日精神绷得很紧。最近,由于持续的高温天气,栗女士对工作感到越来越烦躁,每天疲惫不堪,头痛失眠,时常发火,连说话的语气都带着“呛人的火药味”,经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与同事发生争吵。栗女士说:“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炎热的原因,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在张中发的诊室里,栗女士被诊断为“情绪中暑”。如何远离“情绪中暑”呢?张中发说,人们应该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并明确目标,适当放缓工作的进度;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长时间坐在封闭的房间里,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整洁,可避免出现压抑感;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少吃油腻的食物;多饮水,可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酒或不饮酒。张中发说,大家可以找朋友说出心中的烦恼,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此外,防治“情绪中暑”,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患者要“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越热,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生闷气,要学会情绪转移,想办法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出来。只要处理得当,就能有效调节心情。必要时,患者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