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转栓
脑卒中是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脑卒中防治越来越受重视。那么,脑卒中防治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 脑卒中发病急骤,没有预兆 脑卒中发病虽然急骤,但是早期发现预兆并及时就医,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可以被控制。脑卒中预警又叫“小中风”,发现后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我国有70%以上的脑卒中由脑梗死引发,有效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取栓手术。但是,静脉溶栓治疗对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在患者发病4.5小时~6小时,接受治疗才能提高成功率;取栓手术时间在16小时~24小时。因此,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误区二 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卒中 近年来,脑血管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喝酒、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使脑卒中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误区三 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所谓的“输液能预防脑卒中”并不科学。输液疏通血管治疗主要是针对某些急性脑卒中或心梗患者,通过用药或其他方法,挽救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然而,此类治疗条件限制极为严格,溶栓药物只有在患者符合相应条件时才会使用,不能随意输液。 误区四 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 有一些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不规律,总是凭感觉服药、停药。这种间断且无规律的治疗,不但会导致血压大幅波动,还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心脏、脑、肾脏等,给血管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也更容易诱发脑卒中。 误区五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各种脑卒中 阿司匹林存在增加出血的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然而,阿司匹林并非万能,抗血小板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抗栓作用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误区六 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停用 他汀类药不仅是降脂药物,还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才能见效,如果中途停药,容易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以及斑块破裂。因此,如果不存在其他禁忌证,一般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 误区七 脑卒中康复要靠“养” 很多人会认为,发生脑卒中后,患者应在床上静养,少活动。其实,完全静养会影响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可能使偏瘫的肢体出现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因此,康复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新安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