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腹股沟疝的诊断与治疗 |
|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类型。斜疝是较为多见的腹股沟疝,发病率占全部腹股沟疝的85%~95%,多发生于男性,右侧比左侧多见。 诊断鉴别 诊断 腹股沟斜疝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域有一突出的包块,呈椭圆形或梨形。开始时包块较小,仅有轻度坠胀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包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至进入阴囊,诊断就会非常容易。腹股沟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主要临床表现是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包块,平卧后包块多能自行消失,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根据临床特点,可以将腹股沟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易复性疝 用手按包块并嘱咐患者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如果患者平卧休息或用手将包块向腹腔推送,包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 难复性疝 主要特点是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滑疝 指脏器(通常为乙状结肠或膀胱)本身成为疝囊的一部分,属于难复性疝,可伴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嵌顿性疝 一般发生在腹股沟斜疝患者身上,重体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包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感,用手推送不能回纳,包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患者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概率较小,多数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发展成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发展至肠管动脉供血障碍时即称绞窄性疝,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是,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包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包块仍存在者,不能主观认为就是病情好转。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败血症。 鉴别 腹股沟斜疝包块多呈梨形,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多呈半球形,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要点见图表。 腹股沟疝的诊断虽然较容易,但是需要与下列常见疾病相鉴别: 睾丸鞘膜积液 包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被清楚地摸到,经透光试验,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 交通性鞘膜积液 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患者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包块缓慢出现并增大,透光试验结果为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 包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包块移动。 隐睾 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腹股沟斜疝或精索鞘膜积液。如果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急性肠梗阻 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 治疗原则 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终将加重腹壁的缺损而影响劳动力。腹股沟斜疝又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1岁以内的小儿,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患者可能自愈。不适宜手术的小儿或年老体弱、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以使用疝带或疝卡。非手术治疗时,患者应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 手术治疗 适用大多数腹股沟疝及嵌顿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儿童;疝囊高位结扎加疝修补术,适用于成年人。 转诊 1.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2.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以下特殊情况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休克等;局部症状加重者,如疼痛加重、嵌顿、绞窄等表现;出现腹股沟以外部位的症状,如腹痛、肠梗阻症状、腹膜炎表现等。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