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女性的困扰:压力性尿失禁 |
|
□李慧 年过六旬的刘女士近来颇为烦躁,她发现在家照顾孙子时,稍微用力抱孙子,小便就会不自觉地流出来,虽然量不多,但很不舒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其实,这是典型的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研究表明,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8.9%,在50岁~59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就诊率低,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水平。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所谓尿失禁,即非主观意愿的排尿,储尿期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造成尿液从尿道流出。尿失禁按照症状主要划分为五类:压力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等。压力性尿失禁是指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外口漏出。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生育、盆腔脏器脱垂、肥胖、家族史等有关。 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的诊断 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要佩戴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与尿失禁有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肥胖、吸烟、缺少体育活动和不健康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尿失禁。 膀胱训练。分为提醒排尿和膀胱再训练,膀胱再训练是教育患者使用计划的排尿方案,逐渐调整排尿间隔。 盆底肌训练。通过自主的、反复的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改善盆底功能,提高尿道稳定性,达到预防和治疗尿失禁的目的。训练时必须使盆底肌达到相当的训练量才能有效,站位和卧位都可以,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秒~6秒,松弛休息2秒~6秒,如此反复10次~15次。每天训练3次~8次,持续8周以上。 生物反馈。借助置于阴道或直肠内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监视盆底肌肉的肌电活动,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肌肉训练。 电刺激治疗。利用置于阴道、直肠内,或可置入袖状线性电级和皮肤表面电级,有规律地对盆底肌肉群或神经进行刺激,增强肛提肌及其他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增加尿控能力。 手术治疗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度压力性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病变需行盆底重建者,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类型分为尿道中段吊带术、膀胱颈吊带术、尿道填充剂注射术。 压力性尿失禁的预防 心理护理 压力性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不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但是会对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大多数患者存在自尊心受挫、抑郁、焦虑等情绪,长期流尿会伴有异味,引发自卑心理。患者及家属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尽早治疗,解除心理压力。 避免危险的因素 根据尿失禁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机会;进行盆底肌训练或生物反馈等均可有效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锻炼预防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个很重要且常见的病因,是分娩和肥胖。这提醒我们,体重过大的女性,应注意控制体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些适当的锻炼,来提升盆地肌群的功能,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产后尿失禁发生概率较高,女性在怀孕期间及分娩之后,应当有意识地预防压力性尿失禁。如在怀孕期间,孕妇可以适当运动,但不要长时间、长距离步行,尤其是到了妊娠中后期,更要注意,如步行1公里左右,就可以停下来适当休息。怀孕期间,孕妇还可以做一些增强盆底肌肌力的运动(分娩后更需注意练习)。凯格尔运动就是一项很好的锻炼方式,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运动指导视频,可以自行学习。 另外,烟酒刺激、过多摄入咖啡因等不良习惯,可能会引发咳嗽,而剧烈咳嗽会导致尿失禁,也会对盆底肌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女性应该尽量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的摄取,从而减少咳嗽。 (作者供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