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初伏与饺子
补中益气话燕窝
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感悟中医养生
1
11 1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毛德西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的代表方,是寒热并使的代表方,是攻补兼施的代表方,是升清降浊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是经方中治疗脾胃病的首选方,在经方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对应证候是什么呢?这要从《伤寒论》说起。《伤寒论》第149条是讲误治后出现的两个病证,一个是结胸,一个是心下痞。结胸,是小陷胸汤证;心下痞,是半夏泻心汤证。本文主要讲半夏泻心汤证,它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结于中焦,病位在心下(实际上是胃),即湿热结于胃;症状是心下痞满,胃里不舒服,干呕,以及食欲减退、口苦口黏、舌苔偏腻。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有7味药物: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什么叫降阳而和阴呢?降的哪个阳,和的哪个阴?当然,它的目的是阴平阳秘、胃气和顺。
    这个方子的君药就是半夏和干姜。既然本病的病机是湿热结于中焦,湿为本,热为标,半夏是燥湿的,而且半夏是降胃气的;干姜是温化的,是化湿的。一个是燥湿的,一个是化湿的,这两味都是君药。臣药是苦寒的黄芩和黄连。君臣相配是两味大热药和两味大寒药,为什么?这个病的病机是湿热,方中有燥湿的药和化湿的药,那么热怎么办呢?那就是黄芩和黄连。这里有个问题:黄连是入胃经的,黄芩是入肺经的,为什么要用入肺经的黄芩呢?因为肺气降有利于胃气降。两味辛温药和两味苦寒药一起用,这不叫寒热并用吗?辛开苦降,开与降都有利于胃气和顺,要降到哪个地方呢?那就是通过大小便排出去。
    人参、大枣、甘草,这3味药是佐使药,具有补益中气的功效。这3味药和前面4味药结合起来,岂不是攻补兼施吗?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又苦又寒又辣,对胃是有刺激的,用人参、甘草、大枣来保护胃气。因此,这个方子所用药物是很科学的。中医对湿热的治疗有两句话,第一:治湿如“抽丝剥茧”,不能急躁,药量不能太大;第二:“湿祛热孤”,湿祛了,孤热自散。湿在外,热在内,把表层的湿邪祛掉了,里层的热邪自然就消散了。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的应用很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说自己出诊一上午,70%的脾胃病用半夏泻心汤,使用率很高。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凡是舌苔偏厚的,不管是白苔还是黄苔,都要用半夏泻心汤。白苔,干姜或半夏多用点儿;黄苔,黄芩、黄连多用点儿,要把两味药的比例调好。如果患者的舌苔不厚,属于薄白苔,就不用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应该是我们治疗慢性胃炎、食管炎、胆囊炎、肠炎等疾病的首选“武器”。这在《伤寒论》的113方中,应该是位于前10名的常用方。
    我们把经方分类,先分五脏用方,在这113方中,有治疗心病的方子,有治疗肺病的方子,有治疗肝病的方子,有治疗肾病的方子,治疗脾胃病的“第一方”就是半夏泻心汤。
    首届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方剂学大师,他有一本方剂学讲稿,讲得很好。他用药的量很小,因为中焦脾胃是不任克伐的,用辛温药太多或苦寒药太多都会损伤脾胃。看一看王绵之的方剂学讲稿,就会懂得更多,更谨慎。舌苔黄、厚腻,用黄连、黄芩时可以加点儿吴茱萸(左金丸),也可以加点儿藿香3味(藿香、佩兰、砂仁),以芳香化湿。但是,我们要把基本方学好,不要随意加减。一个方子7味药,去掉一味就是去了七分之一。有人用半夏泻心汤,随意去掉人参,这是不对的,去掉人参就不是攻补兼施,失去补的一面了。
    我们必须理解心下痞中的痞。痞是《易经》64卦中否卦的意思。否卦是什么意思呢?否卦的“否”念痞。否卦跟谁相对呢?答案是泰卦。否卦是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不交;泰卦是天气向下,地气向上,天地相交。患者用了半夏泻心汤,中焦的清气上来,浊气下去。因此,半夏泻心汤是一个升清降浊的方子。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舌苔厚腻的患者,用半夏泻心汤绝对有效。
 (本文由全国名中医毛德西讲述,廉万营、王举静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