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永胜 通讯员刘晓飞)在医学领域,准确诊断疾病是有效治疗的关键,但有时疾病的表象会极具迷惑性,给医生诊断病情带来重重困难。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接诊了一位此前被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却在后续的诊疗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两年前,郭某(化名)开始出现双下肢无力的症状,且逐渐加重,还反复跌倒。随着时间推移,郭某的肢体动作变得僵硬,日常生活能力急剧下降,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郭某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脑梗死”,接受了多次治疗,也坚持服药,然而病情持续恶化,从最初的双腿无力到完全丧失行走能力。 这种将运动障碍症状简单归因于脑血管疾病的现象,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在老年患者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发现一些缺血灶后,医生容易陷入诊断惯性思维,认为是脑梗死。这也是导致郭某被误诊的关键所在。直到郭某遇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脑病科五病区医务团队。副主任医师李向前接诊后,没有急于查看之前的影像学资料,而是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容和姿态,发现患者呈现典型的“面具脸”,这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随后,李向前又认真聆听了郭某和家属长达两年的求医历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李向前发现郭某伴有运动迟缓、一侧肢体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这些都不是脑梗死的典型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了其他结构性病变后,李向前敏锐地意识到:真正的病因可能并非脑血管疾病,而是帕金森病。 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李鹏指导科室医师余橦,为郭某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美多芭药物试验(诊断帕金森病的金标准之一)。当药物起效后,郭某原本僵硬的身体逐渐放松,多年未见的笑容重新浮现在脸上。经过严格鉴别诊断,患者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而非之前认为的脑梗死。治疗方案随即调整为规范的帕金森病药物治疗,配合中医针灸通经活络、平衡火罐调和气血。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疗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患者从轮椅出行到借助拐杖行走,最终实现了独立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