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健康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凡士林的临床应用
每周一练
电击伤的急救方法
荨麻疹的诊断与治疗
冬至节气话养生
1
11 1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冬至节气话养生
 


□吕沛宛 李颖颖

   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自此之后,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正式到来,冬至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彼此贺冬等,也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之说,可见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指冬至过后,阳气将开始回升。因此,冬至养生不仅要讲究“冬藏”、注重养阴,更应该讲求阴阳的平衡。
饮食养生
    冬至前后饮食要营养均衡,注重食物多样化,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在12种以上,每周保证25种以上。食物以温补、平补为主,少食或远离寒凉食物,主食类除了日常的米饭、面食之类,也可以选择山药、红薯、芋头等淀粉类食物代替部分主食,蔬菜类可以选择时令蔬菜,如萝卜、白菜等,多吃深色蔬菜;肉类可以选择牛肉、羊肉、鸡肉等温性食物,蛋类可以选择鸡蛋、鹌鹑蛋、鹅蛋等。
    此外,冬季进补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盲目进补。如平素体寒者,冬季可多食羊肉、狗肉、鸡肉、韭菜、大枣、核桃、山药、桂圆等,炒菜时多加些葱、姜、蒜和传统辛温大料类,尤其注意禁食生冷食物;平素热盛体质的人,冬季食补不宜过于温热,可多食蔬菜类平补之品,如山药、银耳;相对于北方,南方气候温暖,不宜过于温补。
中医膳食
    七味养生粥 黑豆15克,炒芡实15克,莲子15克,黄芪10克,生白扁豆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3克~5克。陈皮、黄芪用纱布包煎,和其余食材同入炖锅内,高压锅30分钟,普通锅熬2小时~3小时,也可用豆浆机打碎煮熟。用于秋冬季节遇冷腹泻。此粥可长期食用,有健脾祛湿、益肾固阳的功效。
    山药大米粥 山药性平,药性缓和,不燥不腻,入三焦,补三焦气阴。将山药去皮并切成约2厘米的长段,和大米一起用豆浆机打成米糊服用。此粥有益阴生津之效,尤其适合秋冬干燥之气。
    四仁禽蛋粥 白果仁5克,杏仁5克,核桃仁10克,葵花籽仁10克。上药研粉,每天早晨加生姜3片,同鹌鹑蛋3个~5个蒸羹或煮粥服下。白果仁、杏仁,降气平喘;核桃仁,补肾助阳、温肺定喘;葵花籽仁性平,味甘,有补虚损、消积滞功效。葵花籽集太阳热能,能补心肺之阳。上述四仁均为植物种子,富含油脂,可润肠通便;鹌鹑蛋味甘,温平,可益气、补五脏、强肝肾。
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而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冬至前后应适度运动,但需注意以下几点:运动开始时间不宜过早,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早上9点以后开始运动,要避风寒;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不可大量出汗,以免耗散阳气,可以选择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快步走等相对舒缓的项目,或者搭配健身器材进行阻抗运动,如哑铃、仰卧起坐等。
情志养生
    冬季情志方面,言语耗气、多思费精血,要少思少言以养留气血。但冬季相对沉闷,人们易于产生愁闷、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平素阳虚体质或气郁质等人群,应注意调摄情志,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绘画、唱歌、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起居养生
    天气非常寒冷,日常生活要减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冻疮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中医干预
    艾叶泡脚 用艾草10克,每晚煎水,睡前泡脚,一般每次半小时,泡到身体发热即可,不可汗出。在睡前泡脚可调整生物终,改善各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随身灸法 用随身灸在午后灸关元穴,每次15分钟~30分钟,连续艾灸100天,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因为艾草可温通十二经脉,关元穴又为一身元气之所居,人体元气充沛,则百病不侵。
    中药脐贴 肉桂、丁香、吴茱萸各10克,打成粉;取药粉适量放入肚脐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一般2天~3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5天再使用。从立冬到次年春分均可使用。上述药粉益火消阴、补肾助阳,暖脾胃散寒邪。
    中药鞋垫 生附子27克,肉桂9克,打粉撒在鞋里当鞋垫,用来垫脚。二药大辛大热,均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其性善走,既可外达皮毛,又可入脏入腑。脚不寒则身不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