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1998年,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在就职演讲中说,心理学应该同样关注人类正向的积极心理。次年,马丁·塞利格曼在《构建人类优势: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书中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通过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人内在的潜质,挖掘人固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力量,使人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有意识地改变个体或团体的正面状态的认知或行为,也就是通过有意向的活动培养积极的态度、积极的行为或积极的认知,以增强幸福感。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介绍积极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临床案例
今年4月,科室收治了一位“特殊”的年轻男性患者小东(化名)。小东患了结肠恶性肿瘤后进行了手术,术后1个月因饮食不当出现肠梗阻,经中医、西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又先后两次进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第三次在我科置入肠梗阻导管时,因肠黏膜水肿,导管末端未达到最佳位置,小东非常紧张和害怕,他担心恢复不好,最终不得不选择手术。前文说的“特殊”是指小东当时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通过心理评估量表对小东进行心理评估,得出:焦虑自评结果轻度,抑郁自评结果重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极差。根据测评结果,护理团队对小东实施了以积极心理护理为主题的个案管理,将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制订心理干预计划,并联合医疗、营养、康复多个团队成员,对小东的心理相关症状、个体化运动康复、机体营养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积极心理治疗的干预过程
重塑认知:引导对方把注意力从负面事件中移开,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有希望的一面。小东在住院期间一直沉浸在自己为什么会得肠梗阻中,在医护人员查房时也会反复询问自己有没有完好恢复的机会,说自己经常失眠。通过了解小东对疾病和自我的认知,护理人员围绕肠梗阻治疗与其讨论“创伤后成长”(指创伤幸存者在经历了负面的创伤性生活事件后,在与之进行抗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理上的积极变化),使小东认识到自己在患病后的成长;通过性格优势测评,使小东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优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其住院期间,邀请恢复良好的肠梗阻患者现场宣教,提高小东对肠梗阻这一疾病的认知。 行为改变:当对方在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自身优势时,会带来投入和沉浸的积极情绪,使来访者能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当小东对疾病认知逐渐发生改变时,我们进一步鼓励他回忆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美好事件,并具体描述当时的感受;结合小东的性格优势帮助他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坚持积极的思维方式,教会小东自我调适的方法;鼓励小东回顾自患病以来值得感谢的人和事儿,帮助其建立感恩日志;鼓励小东尝试每天至少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在沉浸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鼓励小东每日记录身边发生的3件好事。 思考人生的意义及目标:护士和小东一起设计如何在工作、爱、养育、友情和休闲中去使用自己的显著优势。在住院后期,小东的病情逐渐好转,但他仍对出院后是否再次肠梗阻而感到担忧。这时,我们与他探讨人生的意义,让小东思考人生的意义,然后根据病情明确目前需要完成的目标;鼓励小东出院后继续保持记录3件好事;与小东讨论本次住院治疗的收获,探讨维持良好习惯的策略,并列出出院后的生活及工作计划清单。 患者结局转归:在以积极心理治疗为基础的多个团队的联合干预下,小东的情绪逐渐稳定,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饮食由禁食禁水变为经肠梗阻导管注入流质食物,后逐渐转为可经口进食半流质食物;排气、排便正常;心理测评抑郁及焦虑评估分值正常,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正常,顺利办理出院。
护理体会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科,主要应用临床医学、领导力培训、教育和组织机构等,主要治疗策略是挖掘和确认个体的优势,挖掘积极心理资源,将优势应用于治疗,培养感恩等积极情绪,培养与他人良好的关系。其主要核心技术有记录3件好事、识别和发挥优势、感恩日记、感恩拜访、宽恕练习等。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积极心理护理干预,会更注重发掘患者的优势、培养患者的积极情绪,并帮助患者塑造积极认知以及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介入一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