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生死线”上的深情坚守
如何促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我家三代中医的成长和传承
1
11 1 2019年8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生死线”上的深情坚守
 

“生死线”上的深情坚守——记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威华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谢奕潇 文/图

   “几缕头发搭在渗着汗珠的额头上,医用口罩虽然遮住了脸庞,但是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略有疲惫。”在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ICU(重症医学科),刚为患者做完检查的赵威华,准备做下一台手术。
    从医15年,身为该科主任的赵威华,早已习惯了ICU超负荷的工作节奏。当一个个濒死的患者从这里得到“重生”,通过全力以赴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
    一年365天,赵威华有300多天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在他不离不弃的坚守中,所有为患者康复所做的付出,都将成为推动科室前进的动力。
“ICU就是医院里的120”
    1981年,赵威华出生于一个医学之家,父亲在医院做行政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因此,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
    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和母亲走在路上,时常有路人拉住他母亲的手,感激地说:“我的孩子是您接生的。”路人的神情,无异于“粉丝”见到喜欢的偶像。从那时起,做医生便成了赵威华人生不变的追求。
    2006年,大学毕业后的赵威华来到新郑市人民医院工作。15年弹指一瞬间,当年的青涩小伙儿已成为经验丰富的科主任。现在的赵威华对ICU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理解,同时对生命多了一份敬畏。
    “ICU就像医院里的急诊120,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赵威华微笑着说。
    没错,ICU收治的大多是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有多种并发症、有潜在生命危险的高危患者。相比普通病房的“先诊断、再治疗”,ICU对时间的要求更加严格。医生必须先关注危及患者生命的病理、生理因素,器官功能支持与追查病因同步进行,最后才能开展治疗。
    一天傍晚,20多岁的小徐被人紧急送到该院,身上血迹斑斑,已经深度昏迷。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小徐的颅内、胸腔等部位出血,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
    “快快快,把患者放到3号病床上。刘护士,准备呼吸机;万大夫,准备气管插管……”赵威华合理安排人员抢救患者。多学科会诊后,他带领团队紧急为其输血、手术。最终,他们挽救了小徐的生命!
    原来,小徐是一名货车押运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意外从正在行驶的列车间隙坠落。这时列车正行驶在河南省新郑市段,待铁道巡查员发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ICU医务人员全程进行严密观察,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终于,小徐恢复了意识!小徐被转到普通病房后,能够下床活动了。17天后,小徐出院,说:“如果没有您和ICU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我可能早就不在了,我的家庭将会……”
    无独有偶。2018年5月,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吃了过夜的剩菜,出现高热、严重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急忙来到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就诊。
    医生经过急诊、会诊,确定老人为重度脱水后低血容量休克、酸中毒、高钾血症。为了保住老人的生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老人被立即送入ICU。赵威华带领团队连夜为其进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同时给予补液、抗感染、复温等治疗。约12小时后,老人恢复了意识,血压、心率也恢复正常。
    赵威华说,食物中毒患者是ICU经常遇到的一类患者,他们大多起病急,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采用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可有效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而且可以在危重患者床旁进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另外,该技术对严重高血钾症、严重代谢酸中毒、急性肺水肿、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都有快速、直接的效果。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给患者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夜幕降临,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ICU里亮起了灯光。病房里,各种精密仪器发出有节奏的“滴滴”声,危重患者躺在多功能床上,他们大部分处于昏迷或者被镇静状态。有的患者从头到脚插满了各种管子,戴着呼吸机和监护仪等。
    在病房外的患者家属休息室,可以看到不同的表情。从黑夜到白昼,他们或在门口默默祈祷,或隔着玻璃张望,或在走廊里来回行走,或失望,或痛苦。
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患者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持。由于ICU的特殊性,患者家属并不能陪伴在患者身边,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必须完全依靠医生和护士。因此,医务人员真正把患者当“家人”,给他们关怀、温暖和帮助,一直是赵威华所倡导和追求的。
    人生无常,意外总在不经意间突然袭来,不给人丝毫喘息的机会。
    两个月前的一天,57岁的清洁工江先生清扫完垃圾,正往清洁车上挂物品时,车子突然侧翻,一下子把江先生砸倒在地。路人立即上前帮忙。重达一吨的车子,8个人才勉强抬起,这时江先生已经全身紫绀。
    江先生被紧急送到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就诊,医生在检查时发现江先生双侧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左侧胸廓多段肋骨骨折……时间就是生命,ICU医务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输血、输液等,同时做肋骨固定术。
    其间,江先生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等并发症,加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原发病,让治疗变得更加棘手。经过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加抗凝治疗,江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可以撤呼吸机了。
    挽救生命,仅仅是ICU救治的第一步,恢复机体功能、让患者平安转出ICU才是终极目的。
    长期卧床导致全身肌肉松弛、无力,江先生连抬手、翻身、坐起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完成不了。于是,在病情稳定后,ICU人员每天帮助他做康复训练,并给他持续不断的精神鼓励,从6个人扶着他坐起来到1个人扶着,从一次只能坐5分钟到一次坐20分钟……45天的陪伴与坚守,换来了奇迹。
   赵威华永远都忘不了江先生转出ICU的那天,他回忆说:“50多岁的人笑得像个孩子一样,那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一种笑容。我想,那就是‘重生’的感觉。”
对患者病情精准掌握
    在ICU,护理人员每天6时30分交班,医生7时50分交班。每天,医生会将所有患者前一天的监测指标收集上来,接着进行查房、治疗,这一忙,下班时间就成了未知数,甚至连吃饭、上卫生间都成了“奢侈”的事情。因此,经常有同事打趣着说,“订的是烩面,吃的是馄饨”“永远不知道星期几”“两头儿不见太阳”这些话语的背后,透露出不为人知的辛酸。
    相比普通病房,ICU每天的交接内容更为详细,每位患者24小时的病情变化、各脏器功能如何、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必须详细记录,以便对患者病情精准掌握。因此,在ICU里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诊疗技术,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
    10年的历练,足以让一个人独当一面。2016年,赵威华晋升为主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不乏兄长般的温和。在工作中,他可以允许新人没有经验,但绝不允许粗心大意。他时常说:“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你没发现的病情变化。”
    因此,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专业素质,赵威华经常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组织科室人员学习;针对查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种疾病的诊疗指南而展开讨论,并详细分析等。除此之外,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能够积极求证。
    在赵威华的带领下,科室人员得到了快速成长。目前,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ICU已从当年仅有3名医生、6名护士、4张床位的“抢救室”,发展成为拥有25名医务人员、10张床位的重量级学科,多项技术在新郑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近几年,随着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深静脉穿刺治疗技术、各种有创检测技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引进,ICU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生死线”上的15年,赵威华见证了太多的故事。谈及自己的初心,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每天,悲欢离合在这里强烈交织着,最真实的人性在这里上演着。有时候,面对患者的离世,他会感到失落,但绝不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因为还有更多的患者需要他,还有更多的希望等着他赋予。

查房

团队

讨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