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护理要点
伴着书香走过的护理时光
一种防针刺针头
1
11 1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护理要点
 

□秦晶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发生在主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动脉疾病,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该病可使头颅、上肢、下肢或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由于该病可造成上肢或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故又称为无脉症。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好发于亚洲国家,尤其是40岁以下年轻女性。
    根据临床好发部位,该病可分为以下几种:
    头臂动脉型: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出现狭窄和闭塞情况。这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脑缺血问题,同时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脑缺血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晕厥、抽搐、失语、偏瘫等症状。颈动脉、桡动脉的搏动可能会减弱或消失,两侧肢体收缩压差值大于1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
    胸-腹主动脉型:炎症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症状表现为头颈、上肢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如头痛、头晕、心悸、间歇性跛行等。
    主-肾动脉型:炎症主要累及肾动脉开口或近端的腹主动脉段。高血压为该类型重要的临床表现。
    肺动脉型:部分患者会同时累及单侧或双侧肺动脉。一般仅在体检时发现肺动脉区收缩期杂音。病情严重者有活动后气急、阵发性干咳等症状。
    混合型:具备上述4种类型的特征。
    该病的治疗原则如下:
    内科治疗:在疾病早期或活动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能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然而,停药后症状容易复发。对于伴有动脉缺血症状的患者,服用扩血管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继发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包括腔内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腔内手术治疗: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可行选择,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重复应用等优势。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为旁路转流术,其原则是重建动脉,改善远端血液供应。病例分析

   一位28岁的女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等症状,在体温改变时症状尤为明显,且上肢血压无法测出。不久前,患者自觉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大动脉炎”为诊断将其收治入院。入院时进行查体,结果显示:双侧桡动脉搏动未能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微弱,体温37.5摄氏度,红细胞沉降率70.00毫米/小时,C反应蛋白64.60毫克/升,血红蛋白103克/升。CT(计算机层析成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示: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及头臂干的管壁增厚,双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管腔近乎闭塞,右侧锁骨下动脉出现重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纤细且局部管腔闭塞。
    经讨论后,医护人员决定为该患者实施以下手术: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左颈内动脉探查、内膜剥脱成形+超选择性左颈内动脉造影并球囊扩张成形术。

护理措施   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
    本病患者多为年轻女性,正处于求学、婚恋阶段,且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对其外形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患者心理压力较大。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担忧与顾虑,护理人员应指导他们了解并掌握手术各阶段以及术后的配合要点,充分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病情观察
    血压监测。患肢血压通常会降低,甚至无法测出。为准确掌握病情,护理人员应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部位,使用同一血压计测量患者四肢血压并做好记录。
    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有无上肢、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例如上肢低血压、下肢发凉、行走乏力等,同时观察末梢循环的动脉搏动情况。
    3.安全护理。
    患病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眩晕、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强化安全意识,指导患者家属进行陪护,告知患者不要独自活动,以防意外发生。
    4.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富含优质蛋白、高热量、低钠、低脂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叮嘱患者禁止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饮料。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保持排便通畅。注意肉类、蔬菜和水果的均衡搭配,以实现合理的营养补充,提升机体抵抗力。
    5.用药护理
    对于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宜水平。在疾病早期、活动期以及配合手术治疗时,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血小板以及降压药物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血管炎症、扩张血管、纠正内分泌紊乱、促进病变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远端血供,控制病情发展。对于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指导其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切勿随意减药或停药,以免导致疾病治疗出现“反跳”现象。同时,要注意为患者保暖,预防感冒。定期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由于免疫抑制剂毒性较大,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药物治疗还涵盖抗凝药、扩张血管药和抗血小板药,要留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6.术前准备
    腔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做好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备皮工作。术前6小时~8小时禁食、禁水。外科手术前8小时禁水、12小时禁食,需为患者留置导尿管,必要时进行灌肠、留置胃管。

   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予以监测。实施头颈部动脉再通术后,脑缺血症状会迅速缓解,护理人员需对术前症状进行密切观察与记录,并重新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同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关注患者有无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因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脑水肿、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观察患者四肢肌力状况,判断是否发生脑梗死。
    穿刺处及手术切口的护理。对于接受外科开放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指导其术后去枕平卧休息,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道导致窒息。对于腔内手术患者,指导其取平卧位,穿刺肢体制动6小时~8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敷料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术侧肢体的皮温和肤色,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对于血压高、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包扎时间,以防穿刺部位形成血肿。手术侧肢体切勿进行剧烈活动,必要时可使用支具进行固定,保持手部外展外旋的功能位,防止手术切口出血。对于颈部手术患者,还需注意呼吸情况及有无声音嘶哑的症状,床旁应备好气管切开包。若怀疑有血肿压迫气管,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血肿清除或气管切开。
    肾功能的监测。对于累及肾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需严密监测肾功能指标,因为该指标可直接反映术后移植血管是否通畅。遵医嘱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有助于维持肾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应观察尿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必要时记录每小时尿量。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尿素、肌酐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引流管的护理。对于全身麻醉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应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同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其通畅,定时进行挤压,并定时更换引流袋。
    2.药物护理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易引发穿刺点、皮下及脏器出血,因此需严格把控药物剂量。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牙龈、口腔等部位是否有出血情况。此外,此类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时,应告知其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对于使用人工血管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出血倾向。
    3.饮食护理
    腔内手术患者术后即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外科手术患者若留置胃管,术后应禁食、禁水,待肠鸣音恢复或排气后遵医嘱拔除胃管后进食,流食—半流食—软食过渡,逐渐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
    出血通常与手术操作及应用抗凝药物等有关。当出现少量出血时,对于表浅部位可采用局部压迫的方法,同时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或停用。要注意观察有无皮下出血点、黑粪等情况,特别是对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需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2.移植血管栓塞
    移植血管直径过细、过长、扭曲,吻合口过于狭窄或缝合不当,以及移植血管受压等均可能导致移植血管栓塞。需要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及动脉搏动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肢端疼痛等症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对于脑血管重建患者,由于血流量突然增加,可能引发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兴奋、头痛等表现,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脑水肿。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