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失眠的论述 □冯明清 辛凯
编者按
失眠作为临床常见病证,困扰着众多患者,其成因复杂、病机多样,需要精准辨证施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冯明清凭借深厚的医学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梳理了中医对失眠的理论源流、病机辨析与临床治则。其文章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既传承中医经典智慧,又融入临床实践经验,诚为中医从业者诊疗失眠的实用指南,也为失眠患者带来希望,引领读者探索失眠辨证论治的精妙之道。 《黄帝内经》对失眠的论述 《黄帝内经》将失眠症状描述为“不得卧”“不寐”“目不瞑”等不同称谓,现存文献中共有10篇涉及相关论述。笔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4篇进行系统梳理,其余篇章所载“不得卧”多指体位受限,非严格意义上的失眠病证。 阴阳失和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与《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形成病机互参体系,明确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这两篇内容的观点共同构建了“阳盛阴虚”的核心病机框架。具体而言,厥气客于脏腑导致卫气运行失常,阳经之气亢盛而阴经不足,引发“阴阳失交”的失眠机制。 胃气失和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及《下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经典理论。阳明胃经作为“六腑之海”,其气本应下行。若胃气上逆失其常道,不仅影响中焦气机升降,还会扰动心神,形成《黄帝内经》特有的“胃肠-神志”相关病理模型。此说为后世“调中和胃”的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 气血衰微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从生理性衰老角度阐释:“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营卫运行失常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这种认识体现了《黄帝内经》对失眠病证的层次划分,既包含病理状态也涵盖生理性改变。 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确立“补虚泻实,通调阴阳”的治疗总纲,并记载经典方剂半夏汤(也称半夏秫米汤)。该方取半夏降逆和胃、秫米养阴安神,通过调节中焦气机促进阴阳交合,体现“胃和卧安”的治疗思想。此法至今仍为临床治疗失眠的重要参考。 《黄帝内经》构建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结合营卫运行、脏腑气机的多维度失眠理论体系。其“阳不入阴”的病机总纲与“调和阴阳”的治疗原则,不仅奠定了中医睡眠医学的理论基础,更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传统医学视角的思考路径。 《伤寒杂病论》对失眠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围绕失眠构建了六经辨证框架下的多元诊疗体系,现存条文涉及虚劳、少阴病及杂病范畴,其辨证从肝阴虚、阴阳两虚到邪热扰神,形成层次分明的治疗路径。 《金匮要略》对失眠的论述 肝阴虚损证 酸枣仁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言:“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此条系统阐释肝阴虚损型失眠的辨治规律。《医学统旨》释“虚烦”为“心中郁扰,虚热内灼”,其核心病机在于“肝血亏虚,魂失所藏”。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点明生理基础:“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归于肝。”酸枣仁汤以酸甘化阴之法,重用酸枣仁养肝血、宁神魂,佐川芎疏肝、知母清虚热,茯苓甘草培土荣木,实开“养血安神”法门之先河。 阴阳两虚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八条言:“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载阴阳两虚失精证,其“脉极虚芤迟”“目眩发落”等症,实为“阴精下泄,虚阳浮越”。 方中桂枝汤外和营卫、内调阴阳,配伍龙骨牡蛎“重镇摄纳,引阳入阴”。现代临床拓展其用,取其“交通心肾”之功,治疗阴阳失调型失眠,尤适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见惊悸多梦者。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可以改善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伤寒论》对失眠的论述 阴虚阳亢证 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第三百零三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属少阴热化证典型表现,系“真阴亏于下,邪火亢于上”之危候。方中黄芩、黄连直折心火,阿胶、鸡子黄滋肾填阴,芍药敛阴和营,共成“泻南补北”之法。与酸枣仁汤单纯补阴不同,此方重在清补兼施,适用于外感热病后期或素体阴虚复感邪热之顽固性失眠。 兼证辨治举隅 栀子豉汤证 邪热扰膈,“虚烦不得眠”,轻清宣透、胸膈郁热。 栀子厚朴汤证 热郁气滞,“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清热兼行气除满。 猪苓汤证 阴虚水热互结,“下利咳呕,心烦不眠”,育阴利水并行。 病机分层 张仲景论失眠强调“病机分层”。 虚证层面 分肝血虚(酸枣仁汤)、阴阳俱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真阴亏(黄连阿胶汤)。 实证层面 辨热扰胸膈(栀子豉汤)、水热互结(猪苓汤)之别。此辨治体系将脏腑定位(肝、心、肾)与病性辨析(虚、实、寒、热)相结合,为后世辨证论治树立典范。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