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缕荠菜香 不负好时光 |
|
□陈慧 上个周末天气和暖,阳光明媚。中午吃过饭,我提议全家一起到黄河边游玩。母亲听说要去黄河边,兴奋地说:“我们带着小铲子去,挖点儿荠菜回来包饺子吃吧!”母亲的话让大家欢欣鼓舞。于是,我们带着小铲子、袋子出发了。 说起挖荠菜,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诗经》里说它“其甘如荠”,古人称它“春蔬第一鲜”。每到春天,我都要提着一个小篮子到野地里挖荠菜。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荠菜是难得的美味,有时甚至是救急的食物。挖一篮子荠菜回来,一家人就能美美地吃一顿。 荠菜那股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不管是煮粥、下面条,还是包饺子,都无比美味。荠菜的根有一股清香。因此,吃荠菜得连叶带根一起吃,不然就少了很多风味。荠菜和有些野草长得相似,要仔细辨认才不至于挖错。小时候,我如果分不清荠菜,就先把它从土里挖出来,把白色的细根凑到鼻子跟前闻一闻。这种方法比辨认叶子靠谱多了,一直到现在,如果不能确定是不是荠菜,我也会闻一闻,有香味的自然就是荠菜了。 辛弃疾在诗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喜欢生长在温润肥沃的地方。田埂上、菜园旁、野地里,一棵棵荠菜贴着地面摊开平滑的、锯齿一般的绿叶,随风摇曳着嫩嫩的花儿叶儿,像在向人们招手。 挖荠菜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小铲子,在荠菜旁斜着插进土里,稍微使点儿劲一撅,荠菜就连根带叶被挖出来了。揪着荠菜根往上一提,轻轻甩一甩根上的土,扔进袋子里或篮子里,然后再去寻找下一棵荠菜。如果是非常松软的土,那基本上什么工具都不需要用,轻轻一揪就能连根拔起;要是土质硬一些,那就得费点儿力气了,因为荠菜根千万不能扯断,不然就失去了很多风味。 荠菜多的地方,不一会儿就能挖满一篮子,那种收获的喜悦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外出散步的时候,要是看到地上有荠菜,我也会忍不住蹲下身子去挖。没带工具,我就随手找一个结实点儿的木棍。挖出来的荠菜没地方装,我就先塞到口袋里,或者拿在手里,总要把看到的荠菜都挖出来,才算心满意足。有一次,单位组织员工到乡村搞活动,我看到路边地里长着很多肥美的荠菜,但因为公事在身没办法挖个痛快,心里遗憾了半天。 周末的黄河边春意盎然,微风习习,我们专门找有绿地的地方。麦田旁经常是荠菜集中生长的地方。我们找到一片麦田,旁边还有一大片树林。树林里的青草绿油油的。母亲说,这样的地方肯定有荠菜。于是,我们停好车,拿起工具走过去。 林间的土地松软潮湿,各种野草和野花虽然不像桃李那般灿烂夺目,但是随风摇曳、怡然自得,也别有风致。这里颇有白居易笔下“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的意境。 母亲蹲下身子,高兴地说:“快看,这一片都是荠菜!”我一看,地上果然匍匐着许多锯齿状的荠菜,叶片迎风招展,有些荠菜已经开出了嫩嫩的小花,正是最适合采摘的时候。 我们分头挖起荠菜来。13岁的女儿分不清哪些是荠菜,总是嚷着让我过去帮她看看。我教她“闻味”“辨形”两个方法,看她认认真真地在草地里用眼睛、鼻子寻找荠菜的样子,仿佛看到自己小时候在田野里挖荠菜的身影。只是那时挖荠菜是要充饥,如今是休闲踏青。 我们蹲在地上愉快地挖荠菜,说说笑笑,大自然的气息、收获的欢乐,和着荠菜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有一股治愈的力量。 看着一棵棵荠菜,虽然它们“颜值”不高、个头不大,但是在田野里自由自在、自得其乐,不管有没有人注目,都拼尽全力去生长、开花、结果,以独特的清香和美味给人类带来福祉,这种质朴和无私多么可贵! 荠菜不仅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还能入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荠菜甘温无毒,利肝和中,明目益胃。”荠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平肝明目等功效,不仅能够改善水肿和感染,还能够缓解眼部疲劳,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不良等,是一味药食两用的药材。 我们挖着挖着,走到草地边缘,这里堆着一些垃圾。砖块和瓦砾之间,我也看到了荠菜的身影,即使根茎拧成了麻花也要钻出地面。这又让我感叹起荠菜顽强的生命力。我想起有一年的一场倒春寒,冻死了很多庄稼和植物。在雪水浸透的枯草堆里,我看到荠菜坚韧地伸展出锯齿状的叶子。这种不屈不挠、绝处逢生的劲头儿,多么令人敬佩啊! 夕阳西下,我们挖了一大袋荠菜。返回途中,母亲说起往事:三年自然灾害时,太姥姥带着她在雪化后的麦田里寻找荠菜,那些贴着冻土生长的嫩苗,是唯一能找到的食物,也是一家人的救命粮。 “现在日子好了,但春天吃荠菜就像过年吃饺子,是多少年留下的习惯。”我理解母亲说的话,我们对荠菜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我也希望女儿能够明白这份对大自然的感恩。荠菜这种不起眼儿的野菜,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会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境遇,都要以一颗强大、坚韧、感恩的心去面对,勇敢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风雨,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