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在医学领域,神经外科手术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面对大脑这一人体最精密的器官,每台神经外科手术都是对技术与勇气的双重考验。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二附院)的神经外科团队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创新的治疗方法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颅脑疾病的治疗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被患者称为“生命禁区”的守护者。 跨越国界的生命守护 在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挂着的锦旗中,有两面锦旗引人注目——它们来自非洲。 2022年,时任郑大二附院副院长的简立国担任队长,带领第15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前往非洲进行援助。在厄立特里亚期间,队员们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全身心投入医疗帮扶及促进中非友好各项工作。其间,郑大二附院帮助厄立特里亚创建了远程会诊中心,厄立特里亚著名歌唱家伯儿克缇就是通过远程会诊确诊患了脑干肿瘤,并于2023年来到郑大二附院接受了手术。 “伯儿克缇的肿瘤位于颅底靠近脑干的位置,体积不小。我们用了近10小时为其完成了手术。”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主任陶胜忠回忆道:“住院期间,因语言障碍和饮食差异,伯儿克缇的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了很多。为了保障营养供应,我们通过多方联系,为她带来了非洲当地食物。返回厄立特里亚后,伯儿克缇通过本国总统向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再次表示了感谢,并寄到我们科室两面锦旗。” 树立技术标杆 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可以开展神经外科所有领域的手术,尤其是颅底和重要功能区肿瘤切除术、脑出血和脑干出血微创手术等。 近年来,神经外科对设备进行了“硬核升级”,配备了蔡司高清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系统、手术机器人、术中电生理监测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建立了严格的培训体系,每周定期开展团队业务学习,为精准手术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科室还建设了完善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 “以脑干出血为例,以前治疗脑干出血需要开颅手术,创伤大;现在采用神经导航或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只需在颅骨上钻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陶胜忠说。2018年,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截至目前,每年手术量超40例。 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还成功开展了多项创新性手术,比如运动障碍性疾病(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等)立体定向手术、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治疗、难治性癫痫评估与外科治疗等。 2024年,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开展了河南省首例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扭转痉挛手术;今年4月,开展了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 此外,神经外科还利用神经调控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糖尿病足、昏迷促醒等复杂病症,积累了良好口碑。 迈向数字医疗新高峰 “脑机接口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热词,属于数字神经外科范畴。”陶胜忠说。数字神经外科是随着计算机科学与神经外科学的深入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包括机器人手术、医学3D(三维)打印、术前仿真手术、立体定向、神经影像后处理等。 2017年,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在省内率先布局数字神经外科,引领区域技术升级。截至目前,该科不仅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原数字医学高峰论坛暨三维重建软件培训班,而且在虚拟混合现实结合计算机流体力学构建原发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体系等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同时,郑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多措并举,赋能人才发展。在学术交流方面,神经外科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分享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近3年来,神经外科团队承担了国家卫生健康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并获得了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颅底外科手术技 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优胜奖、第二届中国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该院神经外科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还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陶胜忠介绍,未来,神经外科将继续秉持“患者至上,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