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拔火罐的好处
2025-1-12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拔罐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较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就地取材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痈疽后,用它吸出脓血,以达到治病效果。因此,也被称为“角法”。现存关于罐疗较早的文字见于西汉早期成书的《五十二病方》中技术:“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倾,而五十二病方张角”。“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倾,而张角,絮以小绳,剖以刀”,当时用角法治疗痔疮等。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逐渐创造出了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各罐因材质不同而特点不同,其中玻璃罐由于取材简便、随机、使用简单方便,易于清洁消毒而被广泛应用。
玻璃罐更适合行火罐疗法。
拔火罐是一种通过纯物理疗法可温经通络,除湿散寒,消肿止痛,拔毒排脓……。对于湿寒、风邪等原因引起的体冷,寒凉等身体不适,也可以家庭自行操作(可用玻璃杯替代)。拔火罐的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闪火法就是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一圈后,立即退出,然后快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投火法是将纸片点燃后投入罐中,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这种方法适宜于侧面横位拔罐。而贴面法则是将酒精棉球贴在罐壁内中部,点燃后迅速扣在施术部位。需要注意的是在做以上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动作迅速,防止烫伤。由于玻璃罐是用热源排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罐体因而也会受热,吸附在穴位,对于由于湿寒引起的身体不适,拔火罐会令人更舒服,效果更佳。
拔罐的应用方法有:一、闪罐法 就是用燃火器在罐内绕一圈后,立即退出,然后快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操作者需要手法娴熟,动作流畅、快速),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到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一般每个部位需要3—5下,闪罐的部位,应根据不同的症状在相应的部位进行闪罐,多适用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的部位,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但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新伤骨折、瘢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妇科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心、肾、肝严重疾病及高热抽搐者禁用。背部闪罐时,选择大椎穴、肩井穴、肺俞穴、肾俞穴、督脉、膀胱经等达到疏通经络、祛湿清热、缓解止痛、放松肌肉等目的。二、走罐 在施术部位和罐口涂上一层润滑油(刮痧油或精油都可以)将罐拔好后,用手握住,向上下或左右往返推移,直至皮肤充血为止。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走罐的功效能温经通络、除湿散寒、消肿止痛、拔毒排脓。
三、留罐 拔罐后留置10~15分钟,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罐时,用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即可取下。留罐可以舒筋通络、祛风除湿、排毒、调节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三种方法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交叉使用时根据状态进行调整治疗时间。在治疗期间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留罐时盖好衣被。避免风邪入侵。采用适合的体位,使之舒服持久,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适合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勿强拉。凡用过的罐子应消毒处理。同时留罐后注意局部卫生护理,不能即刻洗澡,一般4~6小时以后洗澡,出痧较重者48小时后方可洗澡,以免影响留罐的效果,以防对身体造成一定损伤 。对于体内湿寒较重者,可以一周内拔罐2~3次。拔火罐也可以用于日常保健,1~2个月进行1次拔罐治疗,可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用简单的方法促进健康的身体!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黑生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