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一上午穿梭于病区、门诊和义诊现场,在炎热的夏日里连续忙碌4小时后,71岁的国医大师丁樱依然面带微笑,不疾不徐。午休时回到办公室,丁樱还惦记着上午接诊的一位疑难患者,细致地在记事本上写下患者的病症,快速在电脑上给患者下住院医嘱……
8月1日,距离丁樱获得第四届国医大师表彰已经过去了十多天。成为河南省第一位女性国医大师后,丁樱在出诊日里更忙了,慕名来找她看病的也更多了。
“临床上的忙碌是患者信任我,科研上的忙碌是团队信任我。忙,但是不能急,要一步一个脚印,件件落实。”在丁樱看来,喜获国医大师殊荣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得尽快让更多年轻人从‘承者’变成‘传者’,让中医儿科开枝散叶。”
护苗:
“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
每天清晨7时30分,丁樱会早早抵达医院,为出诊、查房提前做准备。“家离医院远,我怕迟到,都是提前出发坐医院的班车,尽早来医院。”在丁樱看来,“医生为患者”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每周三、周四上午,是丁樱坐疑难疾病专家门诊的固定时间。8时不到,丁樱的诊室外已经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和家长。随着助理把厚厚一摞病历放到桌前,丁樱用最快的速度戴上眼镜、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来看疑难门诊的都是转了好多医院找到我的,患儿及家长急切,但是我们不能跟着急,要更加细致地明确诊断。”丁樱一边做着接诊准备,一边向诊室内跟师学习的年轻医生们交代。
8时整,第一位患儿走入诊室。“我们昨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那里的医生说看这病要回河南找您。我们在回程的高铁上挂上了号,直接就来了。”来看病的是一个河南周口的7岁男孩,已到处求医两年多,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可皮疹却反反复复始终不好。男孩妈妈言语急切,希望尽快找到治病的良方。
仔细询问病情、反复查体对照后,丁樱站起身走到男孩面前轻声细语地说:“别害怕,我们可能要住几天院,抽个血,确定怎么用药。这期间正常生活,减少剧烈运动就可以了。”听到有药能治男孩的病,男孩妈妈的表情瞬间轻松了许多。
来找丁樱看病的患儿,有很多是患有过敏性紫癜或紫癜性肾炎的孩子。一旦得了这类病,家长对孩子的饮食、活动都要格外关注。因此,反复解释患儿生活和就诊中的注意事项,是丁樱接诊中的重要一环。在诊室里,祖籍江苏的她,用一口“软糯”的普通话与孩子们沟通,成了患儿眼中亲切的“医生奶奶”。
“过敏性紫癜这个病,学龄前儿童得的多,总体预后比较好,但是重症也多。一些肾脏损伤重的孩子,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解决了孩子身上的病痛,就是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痛苦。”送走周口的患儿后,丁樱对身边的年轻医生讲授道。
53年的从医经历,18岁时从卫校毕业,先后在公社医院、职工医院做过基层医生。从基层医生到博士生导师,再到全国知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丁樱深知,一个医术好、有耐心的好医生,能给予患者多么大的希望与力量。
多年的积累,让丁樱的患者越来越多,可她问诊的时间却越来越长、病越看越慢。“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多数是疑难杂症,看病本来就快不了,再加上病程长、花费高,患儿家庭负担都比较重。”她常对学生和年轻医生说,“患者千里迢迢来看病,要想得多一些、叮嘱得细一些。两三分钟、两三句话就打发走,会伤了患者的心。”
细致的问诊节奏,让丁樱在疑难疾病专家门诊一坐就到中午,错过“饭点儿”是常态。“中午我吃一碗面就行,结束了让我眯一会,下午还要开科研讨论会。”丁樱常说,“干儿科是个良心活儿,要俯下身子、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一顿饭不吃没什么,一个患者可不能错过。”
熟悉丁樱的“老病号”都知道,她开方有个原则:能用一味药绝不用两味药;疗效一样,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的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人为挂她的号,宁愿等上十天半个月,有人甚至从国外专门“飞”到郑州,就为了让这位国内顶尖的小儿紫癜肾病专家给孩子找出病因、找到对策。
唐代大医孙思邈曾说:“先妇人小儿,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传承历代医家形成的解决儿科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中医儿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被丁樱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育苗:“中医要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
除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细致入微外,丁樱对待科研和学术创新还有着更高的要求。“中医要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科研创新要先跟上。”谈到自己带领团队坚持科研创新的实践,丁樱直言,“很不容易,但要坚持去做。”
1999年,全国中医儿科发展正处在低谷期时,丁樱临危受命,担任原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那时,儿科以“三高一低”著称,即高付出、高消耗、高风险、低收入。儿科医生也总是扮演着又忙、又累、又苦、又穷的角色。“我们看10个患儿的收入,相当于其他科室看1个成年患者的收入。儿科医生干得很苦,信心也不足,很多医生干脆直接转行了。”丁樱回忆道。
丁樱全面接手儿科时,科室发展举步维艰、人才流失严重,属于医院的“弱势”科室。通过反复研究、学习,总结儿科的严峻形势和管理上的缺失问题,丁樱大胆提出“三级学科专业分化”的理念,力破儿科“门门通、门门松,什么病都看,什么病都不精”的刻板印象,聚焦小儿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病方向,发展风湿免疫、小儿神经内科、遗传代谢、生长发育等相关专业。
“从学术角度来讲,儿科病房非常重要,它是培养人才、打造人才的一个战场。曾经因为儿科不景气,医院要关我们的病房,我坚持说不能关,再难我们也要扛下来,要把儿科病房发展下去。”丁樱说,坚守住科研主阵地之后,她和团队将儿科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发展优势病种和坚持科研创新上。于是,中药雷公藤进入了丁樱的视野。
我国用雷公藤治疗过敏性紫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临床治疗主要靠中成药雷公藤多苷。尽管在成人内科已被普遍采用,但雷公藤存在一些副作用,一度让患儿家长谈“雷”色变。
丁樱明白,中医药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大毒有大效”,临床控制得当的话,副作用并不那么可怕。更现实的原因在于,她不想让紫癜患儿错失便宜有效的救命好药:一盒雷公藤多苷片,50片的价格仅为25元左右。
随后,丁樱接连申请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中药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与毒副作用,结果甚为理想。她创新性地把雷公藤引入儿科临床,提出雷公藤多苷及雷公藤颗粒在儿科临床的使用方案和使用剂量,证实其疗效及安全性。
与此同时,丁樱所带领的儿科团队也从只有25张病床、床位占用率不足50%,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医院。他们首次将小儿肾病标本辨证分型体系,写入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主持制定了小儿紫癜、水肿、佝偻病、痢疾等多个病的国家临床指南;率先在国内中医儿科界提出专业分化,突出中医特色及学科建设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中医儿科快速发展。
一路走来,众人眼中的丁樱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从过去的“吊车尾”到如今的“王牌学科”,带领团队走上“逆袭”之路,丁樱说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最忙的时候,丁樱一天向领导打过17个报告,在科室和办公楼之间无数次穿梭;最难的时候,一向坚强的丁樱也掉了眼泪;最累的时候,加班到凌晨是常态……
现如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的年门诊量达60余万,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达40余项,开设了9个独立专业病区、21个亚专业,病床数量达609张,是国内唯一拥有小儿肾脏病理国家三级实验室、全国中医儿科疑难疾病会诊诊疗中心的单位,为中医药儿科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开展近30年中药雷公藤相关研究的丁樱,仍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棵雷公藤根。“中药雷公藤是我钻研多时的一株‘苗’,我想让它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就必须靠数据说话。”丁樱把科研创新比作“育苗”,把“育苗”看作带领团队跻身“国家队”的第一步。
接下来,丁樱设想把中医治疗的优势学科病种建一个数据库,通过研究药物间的对比,以及纯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间的对比,用科学的方法把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说明白、讲清楚。
“如果能把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儿童不得病、少得病,得病后好得快、负担小,将会更加彰显中医药的生命力。”丁樱说。
播种:“要培养‘承者’,更要培养‘传者’”
在获得国医大师这一中医药界的最高荣誉之前,丁樱的名字已成为省内外儿科领域的一张名片。“实际上,我直到50岁左右才觉得自己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医’。从那时起,一下笔开方,君臣佐使、升降浮沉全都在脑子里闪现出来了。”在丁樱看来,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太年轻的医生很难透彻理解中医药丰厚的内涵。
中医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临床前10年,对西医热情更高的现象;学中医不信中医、不爱中医,从而导致中医难以传承。从医53年来,丁樱既是医者,又是师者,她不断向学生、向年轻医生分享着她的成长路径:在校期间掌握西医基本知识后,再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不断挖掘中医知识的深刻内涵,两条腿走路,走得更稳、更快。
“中医传承难,难在观念上。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是这条路的亲历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定地突出中医药的优势,不能只是表面的结合。”丁樱说。
除了改变观念、主动学习、潜心研究外,国家提倡的师承教育也在致力破解中医传承难这一困境。多年来,丁樱培养出了10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及师承大夫,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医院或基层单位的学术和技术骨干。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任献青,就是其中一位。
“我是丁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在我看来,丁老师是一位严师,是大医、大师、大家。她对学术的要求近乎严苛,但她也有温情的一面,悉心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发展等。”任献青说,“医学这门课传承很重要,我们跟着丁老师学习,就是对她学术思想的传承、传递。我们是承,丁老师是传。”
多年深耕于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第一线的丁樱深知,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就像打仗一样,一个人再有能耐,就算是神枪手,也只能打很少一部分敌人。医生要解决大问题,打大仗就需要团队,需要各个专业的团队、需要很多精英人才。一枝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丁樱说。
2018年10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60年校庆之日,丁樱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款60万元,建立“丁樱奖学金”基金,资助那些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中医儿科学子,激励后辈们勇攀知识高峰、献身中医儿科事业。
2021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儿科医学院。在主动辞去儿科医院院长5年后,年已古稀的丁樱再次出山,担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院长兼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的职务。
这次,丁樱的目标很明确:冲刺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国家一流学科。围绕这两大目标,丁樱已开始率领团队在打造人才梯队、发展龙头专业、完善体制建设三方面下功夫。“我打造了团队,团队成就了我。”数十年的磨炼让丁樱逐渐感受到团队建设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她从年龄、学历、特长、临床经验、教学经历等方面,进行儿科医院的人员配置,打造、壮大医、教、研三大人才梯队。
现在,一有机会,丁樱就送年轻医生去进修。稍有空闲,丁樱就奔波在基层带教、学术交流的路上。她连续数年,多次深入新疆、宁夏、四川等少数民族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当地医院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团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年,她栽培的一批批年轻医生逐步成长起来,在全国各地扎根,枝繁叶茂;她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及医院成为业务、学术骨干。他们像一颗颗火种,把丁樱的学术思想、医德医风传递到了更宽广的领域。
“一位名医可以造就一个名科,甚至名院;一位名医可以培养一批桃李,甚至大家;一位名医可以造福一方土地,甚至天下。我们要培养‘承者’,更要培养‘传者’,把河南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带领到全国领先水平,为中医儿科后生树立榜样。”谈及学科未来的发展,丁樱很有信心。
第四届国医大师丁樱
丁樱,从医53年,擅长中医药、中西医融汇贯通诊治儿科疑难病,尤其对儿童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难治性肾病、过敏性紫癜、狼疮性肾炎等有深入研究。她既善用经方,又巧融当代新知,践行“简、便、验、廉”的临诊原则,深得全国同行认可。
1.创新儿童肾病“扶正祛邪,序贯辨治”理论,该理论已纳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研究生儿科规划教材。
2.推行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阶梯诊疗方案,通过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等项目中央随机盲法对照的循证评价,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并在全国广泛应用。
3.研究雷公藤制剂在儿科临床中的安全应用剂量,持续30年进行雷公藤制剂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循证依据。
4.在国内中医儿科领域最早推行中医儿科专业分化,打造了人才梯队雄厚的国家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5.担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院长,形成本、硕、博全覆盖育人体系。
新闻链接:河南的国医大师还有他们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已故)李振华(已故),2009年6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曾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他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振华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70余年,擅长温热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的研究;负责河南省“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国家“七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指导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等;曾多次荣获河南省一、二、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成果奖。
第二届国医大师唐祖宣
唐祖宣,2014年10月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唐祖宣在半个多世纪的临床与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运用温阳法治疗心脑血管病效果显著,防治四肢血管病和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建树,治疗老年病经验丰富,研制出国家三类新药“脉络舒通颗粒”。他曾两次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南中医事业终身贡献奖等;2019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20年,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在30多年的人大代表历程中,他提出议案、建议1165件,其中522件与中医药事业有关。
第三届国医大师张磊
张磊,2017年6月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他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传承特别贡献奖、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是2017“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2017“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影响河南突出贡献人物。
张磊幼上私塾,诵读经史,受儒学之熏陶,崇尚致中和平,医德高尚,医术精湛。1958年,他考入原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曾任原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是《河南中医》编委,河南省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他是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名老中医,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注释《产鉴》一书,并著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学全书》《张磊医案医话集》等多部著作。
记者手记
在临床一线护佑千万儿童的健康是“护苗”,在科研一线培植核心技术是“育苗”,在教学一线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是“播种”。采访中,71岁的国医大师丁樱,依然神采奕奕地奔忙在她热爱的中医儿科岗位上。
从医53年,她仍坚持每周3次坐诊。其开创性地提出的儿童肾病“扶正祛邪,序贯辨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理论,闪耀着中医理论与百家融通的创新思维。
国医大师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国医大师的称号是中医药行业的最高荣誉。作为河南中医儿科独具代表性的人物,丁樱当选国医大师可谓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医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为人之道。她古稀之年依然学中医、爱中医、传承中医的身影,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