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杨静谊 李 昕
“我喜欢当医生。医生不仅是我的职业,还是我一辈子的身份。我的目标是一辈子做一个好医生。”从医近40年的崔应麟拥有诸多荣誉,但对自己的职业最为骄傲。
身为医者,他长年坚持研读经典,兼修诸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融汇新知,初步构建了“元气学说”理论及诊治体系。身为师长,他言传身教,不仅先后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奋战,还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先后培养各类人才上百人。身为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他带领医院挂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首批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崔应麟深知,一辈子当一名好医生并不容易,往往需要漫长的艰苦付出:十多年的求学路、终身医术磨练、不断科研创新……获评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后,他不骄不躁,继续潜心医术,向着更高目标前进……
成名医:坚持终身学习,只为提高医术
名医成长之路,离不开名师提携、医术传承。在崔应麟心中,恩师石冠卿的言传身教对其从医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1984年,崔应麟从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阳市脉管炎医院任临床部主任,治疗周围血管病等疾病。在任期间,崔应麟的临床水平得到患者认可,分管100多张床位。
“那两年时间,我从一名医学生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也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渴望迅速提高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忆自己职业的起点,崔应麟感慨。
1986年,崔应麟重回母校,研读中医内科(《黄帝内经》方向),如愿成为名医石冠卿的硕士研究生。
石冠卿是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22岁悬壶乡里,专研《黄帝内经》。在名师指导下,崔应麟的医学知识与医德修养都得到突飞猛进。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崔应麟进入河南省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先后在内分泌科、脑病科、急诊科及老年病科工作,对内科杂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颇有心得。
磨炼医术,让自己的“武艺”不断提升、不断精进,是崔应麟始终瞄准的目标。2020年,57岁的崔应麟又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为师。
“我定会谨遵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恩师德才,弘扬岐黄之术,时存恻隐之心,长思救苦之志,视患者如至亲,矢志不渝地在临床实践中努力探索倾力而搏。”在拜师仪式上,崔应麟如是说。
经过名师指点和自己深入思考、总结,崔应麟基于“气血理论”,提出“益气活血祛浊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制了康益胶囊(益气通脉胶囊),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入研究中医灌肠疗法,出版了我国首部中医灌肠学专著《中医灌肠疗法》,研制了“通腑泻肺灌肠液”“醒脑灌肠液”系列制剂,对治疗急性胰腺炎、发热、昏迷等急性疾病疗效显著,为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探索了新思路。
不仅如此,作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主要专家组成员,崔应麟参与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河南省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并研制了“预防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使用,同时研发了“辟秽祛浊香囊”,创制了“健脾祛湿胶囊”和“通腑泻肺灌肠液”两个医院制剂,并获得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批准文号。
当名师:坚持传承创新,只为弘扬岐黄
在当好医生之余,30多年来,崔应麟弘扬岐黄,坚持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现代中医药。
作为河南省名中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到30多个市、县授课,并传授经验。作为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他培养专职研究人员5人。作为国家重点专科脑病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急诊和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崔应麟相继培养了十几名业务骨干;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38人,带徒及临床跟师20余人。
“算起来,这30多年来,我先后培养业务骨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上百人。”说起自己的学生,崔应麟自信满满。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崔应麟认为,这和自己长期坚持的跟师学习制度是分不开的。
“跟师学习,特别是侍诊是一名中医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历练环节之一。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虽已过去多年,但崔应麟对自己跟师学习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我跟随恩师石冠卿学习,在侍诊过程中,有时候老师对疾病诊治、药物用量等随口一句话就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医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因此,在坐诊和查房过程中,崔应麟坚持让学生跟师学习。遇到典型病例,崔应麟还会先让学生诊治,然后现场点评,让学生查漏补缺,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自己的医术。
“没有一个医生是独立成长的,都需要老师手把手教。但我们带教学生,都希望学生超过老师,因为等我们老了,还需要他们来给我们看病。”崔应麟笑着说,“学生要想超过老师,仅讲传承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疗水平才能一代一代提高。”
对于自己的学生,崔应麟有清晰的认识:有的适合搞科研,有的适合搞临床,有人适合当老师,当然也有综合性人才。他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对他们因人施教,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相应的能力。
作为崔应麟的得意弟子,关东升是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二区副主任。
“崔老师平日里话不多,然而一旦聊起中医话题,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滔滔不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关东升说,“今年年初,我和崔老师一同前往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定点救治医院。在工作之余,我往往会请教一些问题,崔老师和我一聊都能聊到第二天凌晨。”
崔应麟深知,要想当一名好医生,仁心和仁术缺一不可。他除了言传身教,还不断提醒学生,对待患者要像朋友一样,要身怀感恩之心。
2003年,“非典”来袭,崔应麟入选河南省防治“非典”专家组。在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汤某时,崔应麟不顾被感染的危险,让患者摘掉口罩为患者号脉、查看舌苔等,经过对症治疗,患者最终痊愈。
“我也会怕,但我是一名医生,这是属于我们的战斗,我责无旁贷。”提起当时的情景,崔应麟郑重地说。
因在“非典”期间表现突出,崔应麟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抗击非典英模”。
今年年初,郑州市暴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崔应麟又一次冲锋在前,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救治专家组成员,在郑州岐伯山医院救治来自全省各地的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
在崔应麟的感召下,河南省中医院多名医务人员纷纷请缨,奋战在武汉、郑州和上海等地的疫情防控一线。
“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的恩师常说,患者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为他们做的?是他们成就了我们这些所谓的名医。因此,我们一定要真心实意对患者好,在患者需要的时候更不能退缩。”崔应麟说。
建名院:加强医院管理,只为造福群众
除了当好一名医生,崔应麟还是河南省中医院院长。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身为医院管理者,我不仅要为患者负责、为学生负责,还要为整个医院发展负责。”崔应麟说。
当然,在医院管理方面,崔应麟也颇有成绩。根据去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依托河南省中医院建设,引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用5年时间,建成国内一流的中医(肿瘤)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
“经过多次调整项目规划,目前我们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建设项目已经通过相关部门评审,相关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项目设置床位1000张,预估投资13.96亿元。到2025年建成后,我们可以大幅减少跨省就医人群,带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实现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同质化发展,辐射带动区域中医(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崔应麟说,“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对我们医院下一步发展乃至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崔应麟还带领医院挂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单位、河南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食管癌、扩张型心肌病)、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等。
“这几年,把这几件事干成,是我比较欣慰的。下一步,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尽早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对医院未来发展,崔应麟信心十足,“当然,到那时候我这个院长也该退休了,但我会以一名普通医生的身份继续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作为一家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院长,崔应麟每天有大量的行政工作需要处理,按常理说很难做到行政工作和医疗专业互不影响。但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不仅没有放下自己的专业,还坚持长期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到了医院发展、医术提高和人才培养“齐头并进”,实在令人惊叹!
近距离接触崔应麟,发现他对中医是发自骨子里的喜爱。也正是因为真正喜爱,他才不管多么繁忙都放不下中医,坚持终身学习、坚持一线带教、坚持每周坐诊……对于获评全国名中医,他坦诚“压力很大”,当医生不易,做名医更难,要想对得起这份荣誉,唯有尽可能提高医术,想方设法为患者服务。
当一名好医生和名医,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年近六旬的崔应麟在从医路上前行,我们祝他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