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还是你
(本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编剧 乔当归
1
盛夏的一个午后。
骄阳似火,热气逼人。
邓州市穰城路与团结路交叉口。值班的红绿灯墨守成规,定时明灭,交替“眨眼”。
大地发烫。远远望去,黑绸一般的沥青路面油亮发光。
车流如梭。人行道上,各色人等,行色匆匆。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吃力地蹬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艰难前行。
不远处,一位骑着红色电动车、20多岁的年轻女子朝路口赶来。她觉得,老人的身影很是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便有意无意地朝他看了一眼。
当右转的绿灯睁开笑眯眯的眼睛时,这位转过弯的女子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车速。
她是张楠。轮休时间,张楠到新华书店购书,这才刚回来。
突然,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张楠身后的交叉路口传来“砰”的一声;紧接着,就是齐呼乱喊的嘈杂声。
张楠索性捏死车闸,回头张望。
不约而同地,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人纷纷跑过去。
来不及多想,张楠调转车头,急忙骑了过去。
十字路口,各种声音纷至沓来。“老人受伤了。”“别让肇事车跑了!”“快打120。”“报警、报警!”
现场外围。张楠不等停稳电动车,便拨开人群:“让一下,让一下,我是护士,让我看看!”
张楠挤进人群。没停稳的电动车倒向路边,车篓里的《护理学》《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杂志》等书被抛出老远。
车祸现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躺在地上,下肢抽搐,不省人事。他的头下是一摊鲜血,格外刺目。
围观的人们束手无策,面面相觑。
来不及多想的张楠脱下高跟凉鞋,双膝跪地,立刻对受伤老人进行检查和救治。
张楠不停地呼唤老人:“您感觉怎么样?快醒醒,快醒醒!”她麻利地解开老人的上衣,用纤细的两指轻轻触摸老人的颈部动脉,急切地说:“谁有手电筒?快把手机上的手电筒打开!”
人群中有人把打开手电筒的手机递到张楠面前。她一把抓过来,一只手翻开老人的眼皮,另一只手拿着手机查看瞳孔。
当她发现老人的耳朵正在大量出血时,问:“谁有卫生纸?”
霎时,围观人群中的许多人把餐巾纸、卫生纸递过来。
细心的张楠先用餐巾纸对老人的耳朵进行引流,以防血液倒流引发感染。
人群中,有人在打电话报警,有人在联系老人的家人,也有人在用手机进行抢救拍照。
崭新的连衣裙下摆沾上很多血渍,张楠却全然不顾。
大约5分钟后,焦急等待的人们终于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
众人急忙闪开一条通道。
张楠难以站起来,有人帮忙把她扶起来。
众人纷纷帮助医务人员把老人抬上救护车。
目送救护车远去,张楠才悄然离去。
她的两个膝盖上被滚烫的沥青烙下一对黑中泛红的印记。
2
次日凌晨。
张楠被接连不断的手机短信、微信提示音吵醒。
她摸到手机,睁开惺忪的睡眼,懒洋洋地点开手机屏幕:刷屏,阅读短信、微信。
微信朋友圈内外那数十条讲述同一内容的信息那样醒目,震撼了她的心灵,更让她受宠若惊——“最美路人”“好样的,女孩儿”等赞美的话与她抢救老人的视频已成为网媒头条。
“这……怎么会呢?”张楠喃喃自语,“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她再也无法入睡,索性起床。
3
一脸兴奋的张楠骑车走在上班的路上。看着时间尚早,她便在路边的一家早餐店“点补点补”。
这是一间不大的比较干净的店。店主经营的品种很齐全:油条、包子、煎饼、茶叶蛋、豆浆、稀饭、豆腐脑、胡辣汤等一应俱全。
顾客盈门。店主与雇工有些忙碌。
张楠走到店里,寻找座位。有就餐者你一言、我一语,在议论“美女抢救老人”一事,有对肇事车主谴责的,更多的是赞美女孩儿的。有一个年轻人一边哄小孩儿吃饭,一边让其看手机上张楠救人的视频:“好好吃饭。你长大当护士了,就要像这位美女姐姐那样……”
听到这些,张楠还真有些不好意思,心里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本打算坐下来喝碗稀饭的她赶紧要了两个包子,做贼似的逃了出来。
4
时光回放。忆起母校。
2011年9月。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晚饭后,张楠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
倏然,老校长那遒劲有力的题词闪现在张楠的“大脑屏幕”上:“德为才之帅,情为医之魂”。
张楠时而低头思索,时而仰望星空。
张楠的“大脑屏幕”上幻化出参观母校医学博物馆的情景。
(张楠表现出很感兴趣、心灵受到很大震撼的样子。)张楠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回报社会!
课堂上,冯向功老师讲课的情景。
响起的手机铃声把她拉回现实。
5
上班路上。接听手机的张楠说:“没什么,没什么,不用采访,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6
时光回放。刚参加工作时,张楠在急救中心工作。
在抢救孩子时,张楠扎针失败后受到羞辱的一幕再次浮现在眼前。
那是张楠第一次跟随主任出车接诊病人。得了急惊风的孩子口吐白沫,抽搐不止。对其诊断后,主任命令她立即输液抢救。
第一次接触得了急危重症的孩子,张楠既担心又害怕,哆嗦的手怎么也不听大脑指挥,一连三次都没把针扎进静脉。
又急又恨又心疼孩子的父亲暴怒,骂骂咧咧地向她挥拳:“小针都扎不好,还有脸当护士?”
主任一针见血地为她解围。她低着头,眼噙泪水站在一旁。
7
时光回放。张楠家。
秋天的一个傍晚,燥热还没有散去。
疲惫且委屈的张楠回到家里。
她放下电动车,一改往日的心情,奔向自己的卧室。
听到响动,张母猜想是爱女下班回来了。很快,厨房里传出张母的呼唤声:“楠楠,准备吃饭。”
张楠似乎没有听到母亲的呼唤,不理不睬地一头扎进屋里,“砰”的一声重重地关上房门。
数分钟后,厨房里再次传出张母的声音:“楠楠,准备吃饭。”
没听到回答,张母向厨房外探身:“吃饭哩,吃饭哩!”
仍没有听见回答。张母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一手撩起围裙急朝卧室奔去:“楠楠,楠楠!”她边喊边推房门,房门却被反锁。
张母感觉不妙,连连拍门,声音急促:“你没听见?出来吃饭啊!”
无奈之下,噙着眼泪、带着哭腔的张楠从半开的门后探出头来:“妈,我不饿。”
不等她说完,张母一把推开房门:“不饿?晚上不值班了?不饿也得吃!”
屋内的状况让张母吃惊:一个用来练习静脉穿刺的模特格外醒目,墙上挂着的吊瓶、下垂的输液管悠悠地晃动着。细心的张母轻轻拿起正慢慢向外渗涌纤纤细流的针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只顾慌忙阻拦母亲的“检查”,张楠手背上用来止血的棉球掉在地上,殷红的血液从针眼流出。
张母见状,眼泪快要溢出眼眶。张母迅速抓起桌上的棉球压向针眼:“闺女!你这是……”
满腹的委屈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出,张楠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哽咽不止。
张母:“现在的病人比过去难照顾!”
“嗯。”
母女二人沉默了许久。
蓦地,张母一把推开张楠,伸出胳膊:“要扎,就拿妈来试验。俺这老护士的血管难找、难扎,扎我既能练好你的胆儿、眼力,又能练好你的手劲儿。”
“妈!”张楠破涕为笑,“您真是俺的好妈妈、好领导!”
8
前景重现。张楠:“真的,没什么可采访的,这是做人的本能。当护士的谁碰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
9
时光回放。张楠想起传光授帽那一刻。
在急救中心磨炼半年后,张楠业务娴熟。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邓州市人民医院借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之际,举行隆重的传光授帽仪式。
台上的张楠格外兴奋:“我宣誓,我志愿学习护理专业,敬奉社会主义人道精神,坚定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信念,履行护士的职责;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永葆白衣天使的圣洁;求实进取,勤奋学习,忠于职守,热爱专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10
次日早上7时40分。朝阳升起,万道金光为邓州市人民医院的住院大楼披上一层耀眼的光辉。邓州市人民医院的牌子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少顷,愈发夺目。
总是拥挤的医院门口。进进出出的车辆、人们井然有序。
医务人员匆匆上班的身影。
蓝灯闪烁的救护车鸣着警笛驶出医院。
11
同一天上午11时许。邓州市人民医院。
已从重症监护室转到脑外科病房的老人潘春光已经脱离生命危险,逐渐苏醒过来。
忙完上午的工作后,张楠还不忘来看看那位老人。
看到转危为安的老人,张楠格外高兴。病床上的老人声音嘶哑,不便言语。张楠轻声安慰,又为其抻抻被角,然后准备离开。
邻床的一个家属误以为张楠是老人的女儿,说:“姑娘,你妈刚出去,她要找救你爸的小护士,当面谢人家哩!”
张楠转身,说:“不是、不是。那是她应该做的。”
张楠话音刚落,有些遗憾的潘老太太折回来:“穿上白褂子,女娃们漂亮得一样样,还真难找!”
眼尖的张楠迎上去:“大妈,您辛苦了。”
潘老太太怔了怔,觉得眼前这位护士好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竭力回忆片刻之后,她还是认出了张楠:“姑娘,还是你呀!”
12
病房里。潘老太太的“大脑屏幕”上显现出半年前那个冬夜的惊魂一幕。
农历羊年腊月,春节的脚步匆匆前行,人们似乎闻到节日喜庆的气息。
瑞雪纷飞、滴水成冰的子夜,朔风凛冽,寒气逼人。在乡间公路上,一辆救护车朝着市区的方向疾驰。车身上,“邓州市人民医院”7个大红字犹如一簇燃烧的火炬,格外醒目。
车内。正在输液、吸氧的一位潘姓老人躺在担架上,气喘吁吁,烦躁不安。
医生不时为他细听心音,护士张楠为他擦拭污物,潘老太太则有些手足无措。3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
突然,老人出现心跳骤停,两腿伸直。潘老太太急得要哭出来。
气氛异常紧张。空气凝固了。
张楠见状,毫不犹豫地跪下来为其做心肺复苏。
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经过5分钟的紧张抢救,老人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
这一切,潘老太太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动得直抹眼泪:“真是难得的好闺女!”
13
病房里。十分激动的潘老太太热泪盈眶,紧紧抓住张楠的手,反复端详她苹果似的脸蛋儿:“俺老头子两回都能跳出死坑,还不是多亏了你呀!”
潘老太太转向邻床:“找到了,她就是昨天救俺老头儿的那个闺女!”几位病人与家属对张楠赞不绝口。
潘老太太又把张楠拉至床前:“老头子,这是两次救你的护士呀!”
挣扎着要坐起来的潘春光泪眼婆娑:“姑娘,还是你啊!”
很是不好意思的张楠慌忙上前安慰老人:“我和大伯有缘分。您多保重身体,没事就好。”
14
一组媒体报道“最美路人”张楠的画面。这些媒体有《中国青年报》《健康报》以及电视台等。
一个是护理部主任、院长与张楠交谈的镜头。
一个是医院表彰张楠的场景。一个是同事为其献花的场面。
一组是张楠为患者梳头、剪指甲的特写。
一张南丁格尔的画像,不时出现在张楠的书桌前、梦境中。
15
张楠或疾步奔走在医院走廊上,或穿梭忙碌于病房内,或为来院看病的病人热情指路。一脸微笑的她显得格外阳光、美丽。
16
夜晩。张楠忙碌一天后在卧室卸妆。
张楠拿出手机,对着臂膀、大腿上那些因苦练针灸、扎针留下的新老伤痕和斑斑点点拍照。
此刻,毫无睡意的张楠异常兴奋。她对着镜子反复审视自己红扑扑的脸蛋儿,把右手放在左胸上,试图感受心脏“突突”跳动的强音!
之后,张楠索性打开电脑。她的双手敲击着键盘,显示器上赫然跳出一行大字——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书。
张楠与微电影中张楠的扮演者 王岭供图
德为医之帅,情为医之魂
——微电影文学剧本《姑娘,还是你》读后
□高留柱
2016年12月17日,《医药卫生报》刊发报道《冬日里的“爱心晚餐”》,讲述了新乡市的杜连明给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免费送晚餐的故事。报道中提到,他已经送了好几次晚餐了,每次20份。每次送餐,他都坚持拒绝收费;而医务人员坚持说一定要把餐费如数奉还。送餐者说,他没有自我炒作的意思,只是觉得医务人员和病人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他和儿子分别在该院住院,曾亲眼见到了辛劳的医务人员同病人一道和病魔搏斗、分担痛苦、共享胜利的喜悦!他为医务人员恪尽职守、不辞辛劳、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感动,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感激和敬慕之情。
2015年11月,笔者亦有过相似的经历。那时,笔者因病住进省城一家大医院。在笔者住院的7天内,护士(师)为卧床的病人端茶送水、喂饭喂药、铺床叠被、擦屎刮尿、记录生命体征……每天,她们至少工作10小时。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张张带着倦意却总是微笑的脸庞,让人无法忘怀。于是,笔者用真挚的心、笨拙的笔,写下“重疴似魔欲杀人,悬壶天使斗杏林。虽是儿女身边站,难抵白衣炽热心”,邀请书法家写下并裱糊后送给他们。2016年12月11日,笔者看到了文友乔当归先生的微电影文学剧本《姑娘,还是你》。剧本述说的是护士张楠街头抢救受伤老人的故事,这让笔者再次产生了无法抑制的冲动。
剧本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这是微电影的剧本)。第一个场景在邓州市城区街头,一位骑三轮车的老人突然被撞倒在地,耳道出血,情况危急。时值盛夏下午,骄阳似火,马路好像要晒化了,路上行人不多。张楠买书归来正好路过此处。见此情景,她没有丝毫犹豫,扔下电动车、脱掉高跟凉鞋,就跑去跪在老人身旁施救。电动车篓里的《护理学》《中华护理杂志》等书掉了出来,张楠却顾不上了。张楠为老人检查伤情,向围观的人要来纸巾为老人止血。围观群众见施救者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均发出“啧啧”的赞许之声!围观群众也被感动了,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拨打120,有的递上打开手电筒的手机。几分钟后,救护车开了过来,老人被抬上车,姑娘这才吃力地站起身:她的双膝被滚烫的沥青烙下一对黑中泛红的印记,衣摆染上了明显的血污。随后,她默默走开了。尔后,作者运用插叙、倒叙以及电影蒙太奇手法,把张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巧妙地连在一起,展现出人物的多个侧面:她在校刻苦读书,修医德、练技术;她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自己的身上练习扎针;她谨奉医德,忍受病人家属的责骂;她不求名利,多次谢绝记者的采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动人场景的再现,无不让观众由衷地赞叹,亦使人物形象成为“有本之木”,彰显了艺术上的真实。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的矛盾激化,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无意探讨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是就护士的工作发一些感慨而已。毋庸讳言,目前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是有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思想观念泛滥,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理念趋向淡薄。令人欣慰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出现了喜人局面,社会正义正在得到大力伸张,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有些被扭曲的医患关系得到校正,医务人员的劳动得到病人的尊重,杜连明的善举就是一个证明!
解决医患矛盾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医患双方相互尊重与谅解。《姑娘,还是你》选取了护士张楠的一朵生活浪花,塑造了一个医务人员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传统美德的光辉形象。其实,张楠的事迹在许多医务人员身上亦曾发生过,作者笔下的她,正是他们的缩影!张楠践行了“德为医之帅,情为医之魂”的要义,也为同行树立了榜样!
《姑娘,还是你》就要和观众见面了,这是一首送给“张楠们”的旋律高昂的赞歌,必将引起社会共鸣。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