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24日中医7版
】【关闭 2017/1/23 20:42:20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达郁汤加减主治肝脾两郁证
□张 磊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因郁结痞滞、凝结不通所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当、感受疫疠邪气等,都会导致郁证。针对郁证,笔者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火郁发之”之理而开处方:以柴胡、苍术为君,以疏木土之郁;臣以香附、草果,助君药之用,疏肝燥湿;郁则气必滞,佐以枳实以理气;郁久必生热,佐以栀子、黄芩、蒲公英以清热;木土之壅郁,乱于腹内,故又佐以少量羌活、防风,既可以祛除湿邪之胜,又可鼓荡气机之滞;白芍药既可柔肝又可护阴;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本方化裁于四逆散、达原饮、越鞠丸,重心在肝脾,肝脾之郁化解后,则邪去正安,脏和气顺。
    方药:柴胡10克,白芍药15克,炒枳实10克,炒苍术10克,制香附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蒲公英15克,防风3克,羌活3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达肝脾,清散郁热。
    主治:肝脾两郁证。
    症见:两胁胀痛,口苦,口黏,纳呆,腹胀,肠鸣,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舌淡红,舌苔薄腻或厚腻黄,脉沉滞或弦滑。可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无名低热等证,属肝脾两郁,郁而化热者。
    用法:每日1剂,用水煎服,分2次温服。
    加减运用:如果口渴,就加知母;如果心烦,就加竹叶、灯芯草;如果纳差,就加炒麦芽、神曲;如果便干,就加决明子;如果便溏,就加炒白术、炒白扁豆,去栀子;如果恶心,就加半夏、陈皮。
    典型医案:张某,女,71岁,以右胁痛20天为主诉,于2016年1月8日初诊。
    症见:右胁闷痛,胃胀,嗳气,泛酸,口苦,口臭,喜冷饮,睡眠质量较差,入睡困难,心烦、急躁,大便调,左腿郁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
    证属:肝脾两郁。
    处方:柴胡10克,白芍药10克,枳壳10克,苍术10克,制香附10克,川芎10克,栀子10克,神曲10克,浙贝母10克,煅乌贼骨30克,元胡10克,川楝子6克,甘草6克。共7剂,用水煎服。
    二诊(2016年1月15日):根据上面的处方服药后,患者胁痛明显减轻,继续进行巩固治疗。
    此外,郁证为情志致病,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这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
    相关链接: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郁证主要与情志内伤和脏气素弱有关。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气郁日久化火,则肝火上炎,而成火郁;思虑过度,精神紧张,或肝郁横犯脾土,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痰郁;情志过极,损伤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乱;病变日久,损及肝肾心脾,使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心失所养;总之,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气机运行失畅,均可出现郁证。
    郁证患者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易怒、易哭、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大多数郁证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郁证多发于青年或中年女性,无其他疾病症状及体征。
    (作者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教学与临床,治学严谨,博采众长,临床治病多以经典理论为指导,善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症)


如何辨别真假川贝
□丁显飞 许振涛

    川贝即川贝母,是产于四川、甘肃等地百合科植物贝母的干燥鳞片。川贝的主要功能是润肺化痰、散结除热,可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咳嗽带血等。在秋冬季,川贝更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除痰止咳的常用药。川贝有松贝、青贝、炉贝等品种。
    松贝:为圆锥形或近似球形,高0.3~0.8厘米,直径0.3~0.9厘米,表面类似白色;外层鳞叶的两瓣大小悬殊,以大包小,未包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似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一两枚,中心部位有一个灰褐色的鳞茎盘。偶尔有残留的须根。质硬而脆,断面呈白色,富粉性,味微苦。
    青贝:形似扁球状,高0.4~1.4厘米,直径0.4~1.6厘米;外层鳞叶也是两瓣,但大小相似,相对抱合;顶部裂开,内有心芽和小鳞叶两三枚及细圆柱形残茎。
    炉贝:长圆锥形,个头儿较大,表面呈灰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炉贝表面有棕色斑点;外层两瓣鳞叶,大小相似,合抱;顶部裂开,略呈尖形。
    常见的假川贝由土贝母、光慈菇、丽江山慈菇冒充。土贝母为植物的干燥块茎,表面呈棕黄色至暗棕色,形态不规则,基部突出多数鳞茎,断面呈半透明角质样;光慈菇表面白或黄白、光滑、无新月形特征,内有一圆锥形新芽;丽江山慈菇呈不规则圆锥形,表面呈浅黄色或黄棕色,一侧有一条纵沟,味极苦,有一定的毒性。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寒邪内伏心脾阳失验案
□郭俊田

    郭某,男,86岁,退休职工,2014年8月19日请我诊治疾病。患者自述,夏天酷暑难耐,他经常吃冰糕,以解暑热,每天2~4支冰糕。一个多月后,他感觉心悸乏力,稍微运动一下更加严重;口干舌燥,口中发黏,夜间严重;心烦不安,难以入睡,用水漱口之后,症状能够暂时缓解。他到某医院检查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早搏,彩超检查发现心脏及肝胆等均无异常。治疗十几天后,他的症状没有缓解,因此出院找中医诊治。
    一诊:患者形体瘦弱,精神不振,语言清晰,声音低而无力,口干舌燥而少津液,心悸心烦,饮食不香,不想进食,大小便正常。
    脉沉缓无力而结代(5~8次停一次),舌体痩,舌质淡红而燥,舌苔微白薄。
    辨证:此患者年迈,形体痩弱,气血不足,气血不能充盈血脉,则津液不能上潮,导致口干舌燥、心烦。方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
    处方:西洋参10克,炙甘草30克,山茱萸15克,黄精15克,生地黄12克,五味子12克,麦冬15克,当归12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共3剂。每剂用水煎3次,混合后取澄清液约100毫升,早、中、晚各服药1次。
    二诊(2014年8月23日):患者根据这个药方服用后,症状没有任何好转。我认真思考,认为患者在酷暑时节食用冰糕,可能会引起阴寒内羁而伤阳,而口干舌燥、心烦是心阴不足、虚热上扰的表现,单独养阴生津难以缓解口干舌燥及心烦之苦。我改用炙甘草汤合入理中汤加减为其治疗。这样既可以补益心脾,又可以散久羁之寒邪。
    处方:炙甘草30克,红参15克,白术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黄12克,麦冬15克,制附子20克,干姜12克,肉桂12克,黄芪30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云茯苓20克。共5剂。每剂用水煎3次,分3次服药。
    三诊(2014年8月30日):患者心情舒畅,想进食,心悸有所好转。治疗时再根据二诊处方,继续服药5剂。煎法、服法和上次相同。
    2014年9月6日,患者自述,服药5剂后,心情舒畅了,心烦症状消失了,食欲也增加了,睡眠质量相对提高了,脉沉缓症状较以前有所缓解。我建议他根据原方,继续服药10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年迈体弱,禀赋不足,阳气虚衰,喜欢吃冰糕、冷饮等,有形之寒伤于脾胃之阳,脾阳、心阳失去健运,不能温养心脉,导致心烦不安,难易入睡。方用红参、黄芪、山茱萸大补气血,益气生津,以滋阴活阳,则能通阳复脉,同麦冬、生地黄、当归、云茯苓并用,以养心神而润燥,消除口干心烦、心悸等。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等,既能温暖脾胃而祛其久羁之寒邪,又能恢复其脾、胃、心、肾之真阳以正常运行。因此,炙甘草汤益心阴而充盈血脉,理中汤以温养五脏六腑之阳,使阴随阳走、阳随阴行。只有阴阳互助,才能达到提振精神的目的。(作者供职于西华县人民医院)

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胃病
□刘洪峰

    钱某,男,56岁。
    一诊(2014年9月24日):间断出现胃脘胀痛一年多,常因饮食不慎而致胃脘胀痛,曾在某省级医院做胃镜检查,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口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后有一定的疗效。近10天来,患者因饮食不慎而导致胃胀痛,来到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就诊。
    症状:胃胀痛,口干,口苦,纳差,睡眠质量差,便溏,精神一般,面色无华,发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以温中健脾治疗为主。
    方药:党参24克,茯苓24克,白芍药30克,柴胡15克,厚朴15克,砂仁12克,清半夏10克,陈皮18克,蒲公英18克,甘草9克。共5剂。每日服药1剂,用水煎服。
    二诊(2014年9月30日):患者胃胀、口苦、口干均有好转,纳可,睡眠质量还可以,大便调,胃痛减轻。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我建议患者继续用首方治疗,但是去掉白芍药,加白术24克、山药30克。共10剂。每日服药1剂。
    三诊(2014年10月12日):患者经常感到胃胀,口干,睡眠质量较差。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细。我建议患者继续用首方治疗,但是去掉甘草,加生薏苡仁30克、木香15克;注意饮食,调节情志。调理一个多月后,患者疾病,没有复发。
    按:患者饮食不慎、脾胃受伤、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而导致胃病;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等,都会直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如果对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过度摄入,均能化燥生热、伤胃,引起病变,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二陈汤健脾燥湿,中焦脾胃运化、气机通降,胃病就会痊愈。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多汗症的分型和治疗
□刘铭玉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中医认为,多汗症多因阳气亢盛、内热熏蒸,或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阳气虚弱、津液外泄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可分型辨治。
卫气虚弱型
    症见动则出汗,恶风,出汗后感觉肢体寒冷,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时注意益气固表。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当归20克,白芍药10克,川芎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胃热上蒸型
    症见身热多汗,或进食时头部汗出,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洪大。治疗时注意清热和胃。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玄参12克,麦冬10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心火亢盛型
    症见心悸不安,烦躁多汗,舌尖红,脉数。治疗时注意清心泻火。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0克,莲子心10克,牡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麦冬1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肝郁化火型
    症见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汗出过多,口苦目眩,舌质红,脉弦数。治疗时注意清肝泻火。
    处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6克,栀子10克,柴胡12克,生地黄15克,茯苓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阴虚火旺型
    症见手足心热且多汗,口干咽燥,潮热颧红,虚烦不眠,舌尖红,少苔,脉细弱。治疗时注意滋阴泻火。
    处方:生地黄2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地骨皮10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湿热熏蒸型
    症见多汗,身热不扬,头身重痛,口苦,胸痞闷,小便呈黄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治疗时注意清热利湿。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龙胆草6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编辑:李云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