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让现代与传统教育完美结合
本报记者 李 季
唱经方,背中药汤头歌……在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门诊2楼几间古色古香的名中医工作室里,每天都会传出悠扬的声音。这是该院名中医带徒的必修课程,温故而知新成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一大特色。
中医能够流传数千年,优秀的传授方式在其中功不可没。古代的中医传授包括医署传授和师承传授。因此,要吸收古代师承传授方式的优点,使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传承模式有机结合,着力培育“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特色中医药人才,构建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中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师承入法意义深远
“今年7月1日即将实施的《中医药法》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专门提出,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院长王永刚说,“《中医药法》具有现实意义,从法律层面肯定中医医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其合法性,为保护民族医药国粹、解决基层缺乏中医药人才开辟了可行途径”。
原河南省政协委员罗锐告诉记者,他很关注中医教育发展和创新方面的问题。他说,自古中医的大师级人物,均是从自学、家传和师承3种模式学起的。院校教育是西医进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的产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院校教育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需要,甚至产生了中医自我怀疑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医药的正常发展。他认为,中医人才培养要正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将自学、家传和师承3种模式与院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开封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齐洪喜告诉记者,不久前,该局组织开封市中医药专家专门对《中医药法》进行了学习、讨论。参会者一致认为,该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医师承终于能够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扬眉吐气了。
“中医药的很多精华掌握在名老中医手中,师承学习的方式让我很早就接触了临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医药知识。”河南省名中医刘静宇师从家父——国家名老中医刘学勤,他对此深有感触。
师承避免千人一面
王永刚告诉记者,开封市第二中医院要求全院西医医师学习中医,新招录的中医药院校生更要在院内选择一位名中医为师。王永刚表示,在医疗实践中,他发现单纯院校教育并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甚至有一些中医专业的学生到临床上不会为患者看病。院内拜师,目的就是让青年中医有个性地发展。
刘静宇表示,自古以来,中医就以师徒传承的教学模式为主,代代相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这也是中医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中医是人体生命科学,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许多知识和技能需要“身教”和“意会”,这就需要学生与老师有相同或类似的经历,方可理解、传承中医技术。
齐洪喜认为,教育的方式是由教育的内容决定的,课堂教学具有传播知识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无疑是一种进步。现代教育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医药在满足群众健康的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与中医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大量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课堂教学以及更先进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如同大工业生产和手工业方式一样,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数量多,而往往忽略人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对中医药专家的特色传承不够完善,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特色优势不够突出,满足不了群众健康的需求。因此,只有研究中医教育传承关系和传承方式的历史和现在,探索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名医。
注重培养
既懂医又懂药的“双料人才”
□孟长海
过去,人们学中医都要辨识药材,所有医生都是医药学专家;现在,很多青年中医会开药方却不会辨识药材或中药师只懂药材而不懂中医理论。这是很不应该的现象。尤其是国家实行医师制度和药师制度之后,中医临床与药物管理处在两个平行线上,临床专业医生的培养与药学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医药分离的模式借鉴的是现代临床和药理学的管理模式,表面上好像医师、药师能够各司其职,其实是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的。
医药分离并不适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自古医药不分家,传统的老中医不仅懂开方、遣药,还对加工药材或者采购药材了然于胸。孙思邈、李时珍以及近代的名老中医,大都是医药兼通的大家。
中医医师对医药皆通是临床疗效的保障。医生若能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自然状态、炮制状态以及具体的效用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在用药时就能如同将军般“调兵遣将”,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如果医生不认识中药,不能完全理解药物的性能、用途,仅凭理论方面的认知或者药房的供应来使用药物,就难免捉襟见肘和强人所难了。
中医医师识中药、中药师学中医均应符合临床需要。医学知识浩如烟海,若想精通医学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想把《本草纲目》中的近万种药物的知识都掌握,一般人很难做到。然而,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物约有400种,一些专家经常使用的药物约有100种。因此,要求中医懂中药并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将所有的中药都熟悉,而是要求他们对常规使用的中药能够多一些理解和认识,这样对于临床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作为中药师也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习或者工作所要求的领域,也应该通晓一些中医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药物的开发和使用的原理。
因此,从长远角度和中医发展的规律出发,笔者建议有关管理部门能够建立医药结合的“双料人才”培养机制,并打通行医资格,让药师拥有医师证,让医师拥有药师证,或者合为一个证,做到能医者能药,能药者能医,培养双料型的医师、药师和高级人才。这不仅有利于中医的发展,还对引导高级专家或者中医医师依法开办诊所、坐堂行医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心立
2017年伊始,我有一些感慨:年初重新学习中医,年末进入理性学习阶段。以前,我总想采用逻辑方法学习中医,殊不知这是刻舟求剑。其实,中医注重“天人合一”理念,强调“治未病”思想。那么,一些中医疗法也是顺应自然的。
@刘力红
大寒时节,我发现一些年轻人有一种新“打扮”,即将脚踝以上的一部分裸露出来,这样穿着美吗?这姑且不谈。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身体的这个部位犹如“树的根部”,树的根部被冻坏了,树就会枯萎;人这个部位受冻了,至少无益于身体健康。
@王敬刮痧
世界卫生组织认可针灸对64种疾病有治疗效果。针灸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疾病,这在中医界早有结论。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负责人杨金生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杜元灏通过研究证实,针灸可用于16个系统532种病证的防治,其中单应用针灸就有肯定疗效的病证达81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声明
针灸的科学性不可否认
面对日前某境外网络百科全书开放平台(英文版)将针灸归为“伪科学”的行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出声明,认为将针灸归为“伪科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针灸的科学性不可否认。
声明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近年来,针灸的临床效果通过科学研究已经得到充分验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在近百种疾病治疗中安全、有效;目前有103个会员国认为使用针灸治疗疾病有疗效,其中29个会员国设立了有关法律、法规,18个会员国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实践和研究证明针灸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吁有关方面尊重“针灸的科学性不可否认”这一事实,用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针灸,使针灸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
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2017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工作,强调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科室建设、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等,进一步凝练提升经验和做法,切实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通知指出,各有关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先进单位复审工作与实施《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等结合起来,在继续巩固先进单位建设工作基础上,着重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科室建设、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层签约和社会办医等,体现先进单位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通知要求,各有关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复审工作,将复审材料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基层服务管理处。
加强基层培训
促《中医药法》落地
□吕自苹
《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目前,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年轻中医药人员西化等问题,这些严重制约着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应重视基层中医药从业者的理论水平、临证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笔者建议举办中医药知识提高班等,以加强基层中医药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在具体措施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基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及时做好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的宣传、引导工作,营造中医药从业人员人人知晓、踊跃报名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第二,完善组织机构。建议基层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牵头,县(区)财政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依托县(区)中医医院、县(区)卫生学校为培训承办单位,主要负责培训班内外协调、人员遴选、课程设置、考试考核、监督实施、评估总结等具体事宜。
第三,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比如人员遴选标准、退出机制、考评机制等,确保培训取得实际效果。同时,应遴选县(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西学中”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基层的整体服务能力。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