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24日中医5版
】【关闭 2017/1/23 20:30:39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信阳大力推进中医馆建设
新年伊始有136家卫生院开建
    本报讯 (记者张晓华 王明杰)2017年新年伊始,《信阳日报》上就登出了信阳市开始建设中医馆的136家乡镇卫生院名单。自去年以来,信阳市各县(区)掀起了中医馆建设热潮,政府全力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试点县息县20个中医馆全部建成投用。
    近年来,信阳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医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信阳市政协把中医作为双月协商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专题报告通报市政府。信阳市中医管理局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局或中医股,配备专职人员,强化行政职能。
    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县(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中医院新增床位1913张,全市乡镇卫生院纷纷开始建设中医馆。息县建成的20个乡镇中医馆,县政府对每个中医馆都投入配套资金20万元。
    信阳市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实施方案,计划用2年时间,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新年伊始,全市已有136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建设,建设名单在《信阳日报》公告,接受监督。
    为了进一步在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信阳市卫生计生委在中医领域选拔了一批专家,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目前,全市大部分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4种以上中医药诊疗服务。
    医保政策也为中医药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信阳市出台的《关于开展中医药参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对门诊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报销,使群众选择中医药治疗可享受更多的优惠。目前,信阳市命名的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达18个。

 

河南基层中医馆建设有了省级标准
    本报讯 (记者张晓华)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功能的不断强化,中医馆对医院整体业务和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馆到底该怎么建?有没有量化标准?1月21日,记者从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了解到,新年伊始,河南的基层中医馆省级标准新鲜出炉。
    《河南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国家标准以及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安徽省的经验。2016年11月在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征求意见后,《标准》于日前正式定稿。
    《标准》中规定,中医科作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并设置中医诊室(2个以上)、中医治疗室(2个以上)、中药房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药煎药室、中药库、治未病室、示教室和候诊区等。中医综合服务区使用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原则上设在机构的一楼或沿街等突出位置。中医综合服务区外悬挂传统、古朴的“中医馆”牌匾。除了基本设施外,还要配备7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和3种以上中医康复设备。
    中医馆的中药房按国家标准建设。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剂)不少于300种。有条件的机构可设置中药煎药室,提供煎药服务。有条件的机构,在县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后,也可采取与上级中医医院或有合格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合作,提供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代送等服务。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本机构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而且不少于2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从事中药饮片调剂的,应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能够提供中药饮片、针刺、艾灸、刮痧等项目中的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中医诊疗人次占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0%以上;中医处方(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机构处方总数的比例达30%以上;能够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鼓励培育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专科。
    另外,《标准》还就中医预防和保健服务、中医药知识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执行等作出规定,要求将中医药基本医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等情况,纳入人员年度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

 

襄城县中医院
强化中医技能 提升护理服务
    本报讯 (记者王正勋  通讯员周勇杰)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发展中医特色护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近日,襄城县中医院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
    为了认真做好这次技能考核工作,襄城县中医院成立了由中医专家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的中医护理考核评委组,对全院护理人员分批考核。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包括艾灸、耳穴压豆、穴位按摩、拔火罐、中药熏洗等多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通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均有较大提高,为进一步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给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淮阳县中医院
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本报讯 (记者侯少飞  通讯员张 然  孔令彬)1月13日,记者从淮阳县中医院获悉,该院在学习贯彻《中医药法》时,始终坚持“五注重”“六着力”等步骤,使得中医药传统在该院临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新年到来之际,淮阳县中医院首先以中医药振兴发展为主题,以实施《中医药法》和全面落实战略规划纲要为主线,注重工作落实、调查研究与经验总结,注重政策机制创新、健全服务体系,注重提升服务功能,通过巩固发展形势、厚植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在推动中医药发展方面,淮阳县中医院坚持提升服务能力,着力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提高质量,着力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坚持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高端引领,着力深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着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坚持深化交流合作,着力促进中医药对外发展与交流等。


商丘市中医院成为
河南省骨科医院联盟医院
    本报讯 (记者赵忠民  通讯员柳明扬)1月14日,记者从商丘市中医院了解到,日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与商丘市中医院成立骨科联盟医院揭牌仪式并举办豫东骨科论坛。
    此次活动,有助于这两家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共赢,从而为商丘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非常重视与商丘市中医院的合作,将双方的联盟放在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在双方联盟合作中取长补短、上下联动,实现共同发展。商丘市中医院骨伤科将以此为契机,踏上科室发展的快车道,加速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商丘乃至周边人民。
    揭牌仪式结束后,豫东骨科论坛开始。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的专家和商丘市中医院的专家分别就骨伤科疾病的诊治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1月12日下午,河南省中医院相关负责人带领医院党员代表将保暖手套送到环卫工人手里。为了确保环卫工人在寒冬中温暖作业,河南省中医院特意购买了500副保暖手套送给环卫工人,并在门诊设立“爱在杏林”志愿者服务站,可随时为环卫工人提供服务。李 昕/摄

 

规范中成药命名应区别对待
□木须虫
    新年伊始,中成药迎来“改名大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的《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业界关注。其中提出,中成药不应采用“宝”“灵”“精”“强力”“速效”等夸大词语,“御制”“秘制”等也被列入中成药名字黑名单,或有万余种产品面临洗牌。(1月15日《广州日报》)
    中成药夸大式的命名是该行业乱象的一个集中体现。命名极尽夸大之能事,产品良莠不齐,尤其是养生保健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形成了恶性竞争,对中医药的健康、长远发展并无好处。例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数据库“国产药品”一栏中,可检索到几千个药品批文。其中,名字含有“灵”字的药品名称就涉及2000多个,鱼龙混杂,名为“灵”、实不灵,加剧了社会对中医中药“吹嘘”“故弄玄虚”的不良印象。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补上了监管的短板。
    虽然严格按照新规将有万余种产品面临洗牌,改名与市场培育需要支付不菲的代价,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规范中成药市场秩序,倒逼生产厂家注重药品品质,通过市场口碑积聚品牌价值,而非靠“噱头”上位。
    当然,中成药命名有传统的延续性,新规不宜“一刀切”,否则,矫枉过正并不意味着公平。例如,“云南白药”“速效救心丸”“强力枇杷露”等老品牌中成药,短的有几十年的历史,长的则超过百年,这些产品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口碑,还是中药市场的标杆。
    规范中成药命名必须区别对待。保护老品牌与规范中成药命名并不矛盾,其落脚点都是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范中成药命名应将传统与现代的界线,融入新规的设计之中,分类制定不同的标准与差别化的规定。例如,以市场化的特定时间为分水岭,时间点以前存在的品牌从旧,以后新审批的中成药从新,严格按照新规定进行规范。

 

    1月18日晚,三门峡市武强医院医务人员在迎春晚会上表演说唱节目《中医谣》。据了解,春节前夕,三门峡市武强医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晚会,晚会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刘 岩/摄

 


    日前,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襄城县中医院进行中药贴敷。据了解,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冬治三九贴”活动在襄城县中医院多个科室同时开展。前来贴敷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只有3岁,其中很多是连续贴敷多年的患者。王正勋 周勇杰/摄

 

“沉睡”18天,她在爱的呼唤中苏醒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王建明 郜继恩
    “18”,在常人看来,它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萱萱来说,它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重生之路。
    闯过脑疝、休克、感染、高热、癫痫等多重关卡,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多学科医务团队的呵护下,17岁的大学生萱萱在“沉睡”了18天后,终于在爱的呼唤中醒了过来。
一个奇迹背后的故事
    2016年9月8日,17岁的大学生萱萱从车上一头栽下,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快!快!一个大学生头部受伤,情况危急!”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一辆救护车呼啸着赶往事发地,5分钟后到达现场。检查结果显示,萱萱伤情较重,已经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王爽等急救人员当即给予加压包扎等急救处理,将其转送至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并将其创伤评分及病情立即上传至医院云平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高新区医院院长刘寒松指示,立即启动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副院长陈琼组织神经外科主任张辉、副主任医师张衍、医师程锦、医师郭永坤,ICU(重症监护室)主任刘晓刚、医师石彦杰等创伤救治小组成员,展开多学科会诊。萱萱的颅脑CT检查结果显示:右额颞顶大量急性硬膜下血肿,严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疝。
    情况危急,救治团队决定立即手术。4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术后立即复查CT,发现对侧出现了急性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清除血肿。两次手术近9小时,术后萱萱的瞳孔基本恢复正常,有了生存的希望。
    术后,萱萱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由于脑组织损伤严重,萱萱出现了严重的脑水肿,经省内多位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评估,其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医生,求求你们,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她即使成为植物人我们也救!”连夜从大连赶过来的萱萱父母凄惨的哀求声,刺痛了医务人员的心。
    “你们不抛弃,我们不放弃!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做100%的努力!”医务人员安慰着萱萱父母。
监护室内的18个日夜
    “萱萱,伸个‘一’。对,再伸个‘二’。哇,萱萱简直棒极了!”这些简单的手势,对我们来说再容易不过,却令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红了眼眶。18个日夜的呼唤,“沉睡”的萱萱终于醒了过来。
    为了让萱萱早日从“沉睡”中醒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和昏迷促醒中心4次组织院内大会诊讨论治疗方案,同时对其进行早期昏迷促醒。3周后,患者逐渐稳定,并且进入微意识状态。与此同时,张辉组织北京、杭州等昏迷促醒专家,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促醒和肢体康复方案。经过精准的评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萱萱的病情逐渐好转,3个月后生活可以自理,语言、运动、智力功能恢复良好。
高效的“一小时急救圈”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屡屡成功救治重症多发伤患者,创伤医学实力凸显。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院长连鸿凯注重从质量、服务和软硬件建设3个维度入手抓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以流程再造为着力点,以急诊、门诊、重症、手术室为关键环节,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为抓手,以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危急值跟踪、危重症管理、医患沟通和潜在风险掌控等六大质量安全措施为保障,着力构建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体系,打造省会标志性医院。
    他引进急诊体系先进理念,以症状为导向,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创新改进创伤病人救治流程。通过一年来快速反应团队“准军事化”的训练,医院创伤中心彻底颠覆传统服务流程,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放射科、彩超室开通创伤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倾力打造“一小时急救圈”,实现院前、院内、专科救治无缝对接。医院引进高端医疗人才,成立王正国院士工作站,通过不懈努力,精准服务,如今已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救治中心单位、郑州市创伤救治中心。
    在这里,短短半年光景里就有100多名重症创伤患者被成功促醒和康复,其促醒治疗技术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萱萱的苏醒,是她的家人用爱和希望赋予她坚定的信念;是全体医务人员用专业的技术,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搭起了生命桥梁。


编辑:王皓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