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上刮起“健康风”
本报讯 (记者卜俊成 通讯员张 强)“给我一本书”“给我一份资料”……1月12日上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和当地卫生计生机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新密市来集镇每周四举行的庙会上,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咨询。
在活动中,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意准备了数千份《河南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知识手册》《漫话健康》《健康素养66条工作笔记》等书籍以及防病宣传袋、围裙等健康知识宣传材料。
此外,新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集镇卫生院等还准备了《健康教育手册》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系列折页等宣传材料,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专家们来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宣传内容,有效保证了此次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的质量。
根据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在2017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开展“健康中原共享共建”主题宣传月活动相关文件精神,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所将“健康中原共享共建”主题宣传月活动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面对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营造有利于卫生计生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健康中原建设。
焦作市通报2016年度碘盐监测结果
本报讯 (记者王正勋 通讯员侯林峰 冉伟霞)近日,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了2016年度碘盐监测结果。
2016年度,焦作市10个县(市、区)均开展了居民户碘盐随机抽样监测,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比2015年度均有所下降。
焦作要求,各县(市、区)要密切监测碘盐质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盐业部门要加强碘盐质量的出入库监测,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确保需要食用碘盐的居民用上合格的碘盐。
“一专多能”的接种行家
本报记者 刘 旸
商丘市虞城县杜集镇卫生院接种医生任得乾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经20多年了。这20多年,是他为基层奉献青春的20多年,也是他成为当地“接种行家”的20多年。
2003~2004年,在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开展期间,已是接种“老兵”的任得乾遇到了新难题:长期的劳累让他患上了双侧股骨头坏死。骨科医生一再强调,任得乾需要卧床休息,避免股骨头继续塌陷,但执拗的任得乾仍然坚持深入强化免疫工作一线,放弃骨科专家给出的治疗方案。
在那一轮强化免疫工作中,任得乾凡事亲力亲为,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双腿行动不便,他拄着拐杖工作;道路泥泞、风雪交加,他坚持走村入户、督导服苗工作。在他的坚持下,辖区强化免疫工作真正做到了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直到现在,对任得乾一瘸一拐、肩背冷藏包、将每一粒糖丸送服到适龄儿童口中的画面,许多家长仍记忆犹新。
任得乾20多年兢兢业业。无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无论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他都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
现在,干了多年基层接种工作的任得乾,成为虞城县杜集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岗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任得乾对基层接种工作的热情,他从树立农村居民的疾病防控意识着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健康指导。他还和同事们一起,为全镇适龄儿童建档11157份,规范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51403份。2013~2014年,任得乾在基层工作岗位上连续两年收获了由虞城县总工会颁发的“虞城县五一劳动奖章”。
←1月14日,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规范化预防接种。近期,为了使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预防接种服务,该院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改进服务流程,改善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了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刘 岩 侯青峡/摄
疾控专家提醒
返乡过年勿忘接种疫苗
□王小丽
年关将至,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过年。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温馨提示:外出务工人员请随身携带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切勿忘记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
冬春季节,流感、麻疹等传染病呈高发态势,春节期间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会明显增加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适龄儿童的身体健康,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按照预防接种证上的预约时间给孩子接种疫苗,以免错过疫苗的最佳接种时间,尤其是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麻疹疫苗接种程序:第一剂8月龄儿童可接种;第二剂18月龄儿童可接种。
水痘疫苗为二类疫苗,请大家根据患病风险自愿、自费接种(下为推荐接种程序)。
12月龄~12岁儿童:第一剂12~24月龄均可接种,建议满15月龄再接种;第二剂满4周岁可接种。
13周岁及以上人群:建议完成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第二剂与第一剂间隔时间在8周以上。
麻风病完全可以治愈,没什么可怕的!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崔兆麟 文/图
1月19日,在固始黄山医院老病区走廊上坐着的丁三(化名)孤零零地东张西望。
44年前,25岁的丁三因患麻风病离开家乡,在当时的鱼山乡麻风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1984年,全省麻风病医院合并,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的丁三来到了现在的固始黄山医院。
乡音未改,故土难返。自从搬到固始黄山医院,已康复40多年的丁三再也没有离开过。
“我在麻风病医院住了快一辈子了,心里不好受!”直到现在,69岁的丁三对前些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语气里掺杂着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过完年就70岁了,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再活几年。”
老家已成为很难回去的地方
在固始黄山医院,院子里树木林立,郁郁葱葱,小菜园里种有蒜苗、黄心菜、菠菜等,院子外还有一个鱼塘。如果没人介绍,外人很难看出这里是一所居住着12名已痊愈、已没有任何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麻风病医院。
固始黄山医院始建于1959年,当时叫固始县麻风病医院,1972年秋天更名为固始黄山医院。该院先后隔离治疗过上百名麻风病患者,最多的时候曾有80多名患者同时住在这里。如今,除了2016年10月刚入住的32岁的马先生外,加上丁三,该院也只有11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在这儿长期居住。
在这11个老人中,和丁三同龄的许昌市鄢陵县姚林(化名)是1975年住进来的,一住就是41年。当年,全省进行麻风病大普查,时年28岁的姚林被确诊患了麻风病,被送到固始黄山医院接受治疗。
与所有健康的青年一样,刚开始,姚林也满怀憧憬,梦想着康复后回家娶妻生子。但在痊愈后的几十年间,他始终没能离开这里。由于受到麻风杆菌的侵蚀,姚林的眼睛已经不能闭合,嘴巴下耷,脚和腿也萎缩变形。
在这里的日子枯燥而漫长。姚林曾带着想家的强烈愿望回去过一次,但让他伤心的是,回去后,村里没人待见他,大人、小孩儿都躲得远远的;去小卖部买东西,老板也不卖给他;有些人甚至晚上把他赶到离村子很远的野地里。
麻风病的标签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压得姚林喘不过气来。在这里,虽然日子清苦,但是他们至少拥有安宁的生活和十几个同病相怜的“家人”。为了节省开支,姚林等人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种上了蔬菜。
“很想回家,可又害怕回家。”姚林说,过了年他就70岁了,已经在这里住习惯了,也不想回去了。时隔多年,再次提起以前的遭遇,这个69岁的老人依然满腹委屈。
如果没有歧视,真的很想回家
与姚林和丁三一样,禹州市64岁王滨(化名)的境况同样凄凉。唯一不同的是,王滨结过婚且有儿有女。1993年,时年41岁的他被确诊患了麻风病。他入院接受隔离治疗后,妻离子散相伴而来。
“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这是20世纪绝大部分麻风病患者的遭遇。”1981年就在固始黄山医院从事麻风病治疗工作的医生汪杰,因接触了大量的麻风病患者,遇到过不少因病妻离子散或亲情淡漠的事例,说这话时,他表情无奈,“虽说这十几个人早已痊愈,但是难以回归社会,只能在这里孤独终老。”
一方面,在曾经的故乡,他们已无房可住;另一方面,外界的歧视让他们不愿返乡。即使返乡,多数村民也会远远地躲着他们,更不会跟他们说话,甚至坐车时,他们旁边的位置也会空着,乘客宁愿站着也不愿意坐在他们旁边。
于是,这里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生存之地。在这里,除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补贴外,还有逢年过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慰问金及物品,他们自己再种点儿蔬菜,基本生活就有了保障。
2015年冬天,王滨曾回了一趟家,但是没有见到子女。最近一年来,王滨总是叨念着想见见孩子们,希望跟他们说说话。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暂时忘却孤独。
“如果没有歧视,我还是很想回家的。”早已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王滨很是伤感,“没家了,回不去了,回去也会遭人冷眼相待。”
“事实上,固始黄山医院这个老院区已经成了一个变相的养老机构。确切地说,这11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已经不能被称为患者,因为他们的麻风病早已被治愈。不过,由于发现得晚,疾病造成的伤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再加上老百姓对疾病的恐惧、排斥,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固始黄山医院党支部书记魏永俊说。
“这些人早就不具备传染性了,平时他们蒸好的馍,我赶上了拿着就吃。社会不接纳他们,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这个病不了解,还对麻风病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和歧视。”魏永俊认为,对麻风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恐惧,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也正是目前河南麻风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困境。“每到一个地方做流行病学调查,当地官员都会再三告诉我们,千万别给老百姓说调查是关于麻风病的,以免引起恐慌。”固始黄山医院麻风病防治医生李岩说。
麻风病可防可治,恐惧、排斥源于无知
那么,麻风病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河南目前麻风病发病情况如何?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传染病之一,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患者多伴有肢体、面部和眼部残疾。人们普遍将麻风病视为污秽的绝症,对麻风病十分恐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阻止麻风病传播,政府采取了封闭隔离治疗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兴建隔离治疗的定点医院。固始黄山医院就是这样一个场所。
来自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2016年年底,河南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321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只有十几人。现在,全省每年新发现患者为几人至十几人。
“2015年全省发现麻风病患者15人,2016年全省发现麻风病患者7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朱谦说,尽管麻风病目前已经被控制在基本消灭的低流行状态,但人们仍然“谈麻色变”。
其实,麻风病的传染性很小,95%以上的正常人对麻风杆菌有天然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免疫系统也会杀灭麻风杆菌。麻风病不是遗传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麻风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播。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是2~5年,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麻风杆菌可通过伤口、呼吸、血液等途径传播,营养不良者、体质差者或免疫缺陷者比较容易感染麻风杆菌,直接的肢体接触并不容易感染麻风杆菌。
“社会上大多数人对麻风病有恐惧心理,这是因为过分夸大了麻风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朱谦指出,人们恐惧并排斥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对麻风病了解不多、认识比较片面和缺乏必要的防治知识,麻风病还曾给人留下“嘴歪斜眼、断手烂脚”等印象。事实上,麻风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如果早发现、早治疗,该病的治愈率可达100%”。
时刻绷紧一根弦,及早发现是关键
麻风病的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消除传染性的最重要措施。只要麻风病患者在早期得到确诊并治疗,完全可以治愈,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
“现在,患者服药24小时后,大部分麻风杆菌就已失去活性;服药3天后,麻风杆菌就没有任何传染性了。”朱谦指出,麻风病患者只要坚持规律服药,早期及时接受治疗,就可以避免麻风病导致的残疾。麻风病患者需要服药治疗6~12个月,还能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不需要与家庭和社会隔离,治疗药物也是免费的。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包括皮肤上出现各种皮疹、有麻木区、不出汗、针刺不疼痛等;晚期可出现面部发僵、眉毛脱落等;还有嘴眼歪斜、手如鸟爪、指趾残落、足底生疮不痛、久治不愈等。疑似麻风病患者应及时到当地专业卫生防疫机构和固始黄山医院就诊,以便尽早确诊和接受正规治疗,避免畸形、残疾的发生。
朱谦提醒人们,早期麻风病皮损不痒不痛、没有典型症状,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是麻风病,进而导致漏诊。此外,现在麻风病发病率很低,绝大多数患者皮肤出现问题时很难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但是感觉出现障碍时,浅表神经已经被破坏了。
2016年9月,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克难攻关”。这对河南麻风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河南遵循科学防控的理念,不断健全防治体系,加大防控力度,规范患者诊疗,加强医疗救助以及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在全省积极开展麻风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麻风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率持续稳定下降,保持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果得到巩固。
但是,麻风病及麻风病患者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理解。“目前的医学诊断只能阻止麻风杆菌的继续扩散,对已经造成的损伤却无法修复。”朱谦坦言,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让不少麻风病患者即使痊愈,也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在1月29日第三十届“中国麻风节”即将到来之际,朱谦呼吁,鼓励那些接受了规范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传染性消失的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全社会要消除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他们更多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慰问调研
开展宣传活动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