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19日乡医6版
】【关闭 2017/1/18 20:11:32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这样做或许更有力!
□孟庆远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最大限度地合理截留基层普通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家庭医生发现患者需要上转治疗,就负责联系上级专家及医疗机构给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专业服务。这在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了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推进、落实这一计划,相关管理部门出台诸多政策给予引导和支持,但基层的医疗水平一直提升缓慢,难以取得基层群众的信任。因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行困难,覆盖面小,要在2017年年底达到30%以上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重点人群60%以上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恐怕难度很大。
    原因何在?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实力差,主要原因是基层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少、骨干流失严重、收入低、待遇低,加上培养人才的投入力度小、没有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等,使许多青年医生不愿意在基层工作。
    那么,有没有人敢直面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和运营,确保分级诊疗制度有效、有序运行,进而推进医改“步伐”呢?
    1月16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以下简称复兴医院)与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解决相关问题的做法与措施,值得基层医疗机构借鉴和学习。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平低的情况,北京市建立健全相关医疗管理制度,一针见血地解决医疗骨干的工资奖金低、待遇低、缺乏进修机会等问题,以此来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有序开展,尤其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据《焦点访谈》报道,目前,月坛社区有居民15万多人,其中慢性病患者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的90%都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由全科医生转到上级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是一家社区医院,但是它和复兴医院是同一个法人代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不管评优、人事安排,还是职称晋升都纳入了复兴医院的管理体系,并且在职称晋升方面有优惠政策。这种管理体制的一体化,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医护人员感到很踏实。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一样,有同等参加培训、科研和教学的机会,这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收入和复兴医院的医生差不多,有一些科室还要略高一些。
    现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复兴医院的这种管理模式在北京西城区已经被广泛推广。下一步,北京市打算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这种模式,同时推动更多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家庭医生签约,把患者留在社区,让居民“少得病、不得病”。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透露,他们准备在16个区当中,拿出一两个医联体机构做这种紧密型的医联体,到2017年年底,这类特殊患者签约率要达到90%以上。
    其实,基层医疗水平低、提升迟缓已经严重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开展,这是包括地方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心知肚明的事情,而关键是负责人能不能下决心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只要基层管理部门能够借鉴、学习北京的做法,有勇气进行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让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与县城医院医务人员待遇保持大体相同水平;同时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不让他们担心编制等问题,就一定能让基层的高水平医生安心工作,让其他人员积极配合工作,那么,年底基层签约的目标就有可能圆满完成。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老村医的47年行医路
□侯青峡  文/图

刘国忠正在为村民讲解防病知识

    虽然在医学界没有颇高的知名度,但是在乡亲们心目中,他是一位好医生。他叫刘国忠,是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的一位乡村医生。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始终坚持出诊,一条条泥泞的山间小路将他与村民紧紧相连。村民只要打个电话,他就紧急出动;村里的重病患者去哪家医院治疗疾病,找哪位主治医师诊断疾病,都会请他帮忙想方法。在当乡村医生的47年里,他用自己的坚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
    从医47年,走了多少次夜路,他已记不清了
    刘国忠把每一位前来治疗疾病的村民都当成亲人,让村民“少花钱,看好病”。不管白天还是夜里,只要乡亲敲门或打电话,刘国忠都会立即出诊,有时一个晚上要出诊两三次。和每一位乡村医生一样,刘国忠半夜被村民喊醒,给病人治疗疾病是非常平常的事情。47年来,刘国忠已经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次夜路。“随叫随到。”刘国忠说,这是他为乡亲服务的行为准则。
    有一次,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穴子仓村的宁老先生因为突发心脏病,他的儿女们敲开了刘国忠家的门儿。刘国忠立刻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往宁百锁老人的家里。当时,由于通信还不发达,路也不太好走,三门峡市的“120急救车”无法及时来到患者的家。刘国忠对这位老人进行了紧急施救,并一直护理到天亮,又帮助家属把患者送到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一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村民宋某的两个孩子冒着暴雨来到刘国忠的家,请刘国忠出诊。当晚,宋某突发急性肠胃炎,情况危急。得知这一情况,刘国忠急忙背起药箱,跑出了家门。由于雨下得太大了,平时走20分钟的山路,浑身都湿透的他在那天晚上走了近一个小时。由于宋某因急性肠胃炎导致严重脱水,刘国忠及时为其输上液体后,担心出现意外情况,一直护理到天亮,等宋某病情稳定后才回到家里。
    同村的王某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从60岁患病一直到86岁寿终正寝,这26年里,只要其发病,刘国忠都是随叫随到。弥留之际,老人拉着刘国忠的手久久不肯放下。至今,老人的儿女逢年过节都来看望刘国忠。
    希望退休前有人接班,留在村子里为乡亲们看病
    前几年,穴子仓村拆迁,一部分村民纷纷到邻村租房子。村民的居住地比较分散,加上年龄大了,出诊不方便成了刘国忠的新问题。孩子们也多次劝说刘国忠别再当乡村医生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大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我不干,他们生病了怎么办?”刘国忠始终放心不下乡亲们。他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退休前找到接班人,有人继续留在村里为乡亲们诊治疾病。
   (作者供职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卫生院)

 

“忘了给你钱”
□贾文丽
    几天前,当我为两位患者诊治疾病后,患者就离开了诊所,诊室里暂时没有病人。于是,我便见缝插针地走出诊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谁知,远远地望见刚才一位买药的老奶奶又走回来了。我心想,她应该是忘记怎么吃药了!这样的病人屡见不鲜,我连忙顺着小路走过去,希望这位70多岁的老奶奶少走一些路。
    她也看到了我,便大声喊:“我忘给你钱了,忘给你钱了。”老奶奶拿了15元钱的药,报销了8元,应该给我7元。我说:“不着急,抽空儿来诊所时,再给我也不晚呀,不能因为这7元钱让您再走这么远的路啊!”老奶奶的家离诊所至少有2里(1里=500米)地,因为忘记给我药费,又不辞辛劳地走到诊所来还钱。假如她会骑车,我也不觉得“难受”,正因为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走了这么远的路,能不让我感动吗?
    还有一位老年人,约有80岁了,不过,她家离诊所稍微近一些,有1里地的路程。一天,她来看病、买药后,我多给了50元钱。老年人也是回到家后才发现的,于是,这位老人又把多出的钱送了回来。
    感谢这些可爱、可敬的老人们,即使你们不把钱送回来,我也不会察觉的!你们年龄大了,行动实在不方便,钱更是来之不易,但你们高尚的品德值得我们年轻人永远学习!
(作者为乡村医生)

 

月牙儿落了
□侯义康
星光依旧灿烂,
好像诊室的灯。
打持久战,
谁暗谁亮,
谁胜谁负,
我不去评判。
桌案上,
一本本表册,
一摞摞档案,
最有话语权。
(作者供职于长葛市南席镇高庙村卫生室)


一缕阳光
□王道永
心如发丝细思量,
苦练技术在病房。
温馨护理医患情,
暖意留在服务上。
解除患者心中痛,
微笑挂在嘴角旁。
善待病人如亲人,
一缕阳光暖洋洋。
(作者供职于焦作市温县古城村卫生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些支持与扶持乡村医生的规定与政策已经启动,并有具体实施的办法。2017年,我打算撸起袖子加油干。(老 孟)

 


    面部被医学界视为“危险三角区”,这个部位的血管和大脑直接相连,如果面部出现感染或疖肿,千万不要随意处理,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以免引起后患。乡村医生在处理此类疾病时,也应该更加谨慎。(侯义康)

 


    我呼吁允许村卫生室使用安定这类镇静剂。同时,乡村医生对这类药物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到进药有记录,用药也有记录,促使这类药物安全、规范地使用在患者身上。
(刘绍华)

 


她为患者撑起一片艳阳天
——记郑州新华医院“最美医生”柳静
□张燕红  文/图

柳静和她的团队

    人生格言:心善 心诚 心正 心静 心怡 心安
    柳静是一名医生,却被患者称为“女儿”或“妈妈”。她也是一名癌症患者,是什么使她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呢?是什么支撑着她为新密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呢?
    柳静是郑州新华医院的首席糖尿病专家,副主任医师,是三门峡地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从医30多年来,她先后多次在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知名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和两部专著。她对高血压病、脑卒中等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理念,尤其对糖尿病的血糖调控及各种慢性病并发症的诊治有较全面的研究,治疗方案科学、规范等。她在该院工作6年,抢救危重症患者上百人,治愈患者上万人,为群众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噩耗传来,医患齐心战病魔
    2014年,在体检时,柳静不幸被确诊为“乳腺癌”。作为医生,她深知该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郑州新华医院领导得知这种情况后,督促她及时做手术;远在上海的家人来接她回上海接受手术治疗。这些均被她婉言谢绝,因为有许多危重症患者在等待着她……
    家住刘寨镇刘沃村的患者马女士,因患“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大面积脑干梗死”住院治疗,并被郑州新华医院专家确诊为急性多发性大面积脑干梗死。该患者深度昏迷,呼吸、血压等极不稳定,生命垂危。为了给患者治疗疾病,她和医疗团队经过15天的奋力抢救,硬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柳静却因体力透支而病情加重,被家人接回上海治疗。
    回到上海,在做手术的当天,郑州新华医院负责人亲赴上海探望了她,带去了新华人真切的关怀。手术后,柳静时常接到患者和同事的电话,有问候的、有咨询病情的等,柳静都是尽心解答,可谓是“人在上海、心在新华”。患者的信任、领导的关怀、同事的期待,更加坚定了柳静战胜病魔的信心。经过一年的治疗,柳静逐渐康复了。
    康复归来,为患者撑起一片艳阳天
    2015年5月,康复归来的柳静更加埋头苦干、悉心钻研医疗技术。在糖尿病持续高发的当下,她又把重点放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上。2015年7月,郑州新华医院内三科挂牌成立了糖尿病专科,对新密市糖尿病及高危人群免费进行糖耐量筛查等;同时对糖尿病前期及超早期阶段的患者进行了干预,累计受益患者1000人。柳静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得心应手,为众多糖尿病患者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家住新密市北环路的李老太太年近八旬,患糖尿病30年,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是效果不佳。后来,她听说郑州新华医院糖尿病专科主任柳静有独特方法,便慕名而来。柳静为其诊断后,便根据其身体情况制订了治疗方案,为李老太太保守治疗。在李老太太住院期间,柳静不分昼夜地守护在病房;李老太太出院、回家,柳静不是亲自登门随访,就是电话问候。2016年,李老太太做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堵塞心脏的血管竟然被药物“打通”了。病情稳定了,李老太太激动地说:“你就是俺的亲闺女,没有你帮助,我活不到现在。”
    23岁的姑娘杜某远在新疆,患有糖尿病,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治,但疗效不好。后来,杜某经亲戚介绍认识了柳静。两个人互加微信后,杜某将自己的病情及各种化验单传给柳静。柳静每天都会指导杜某吃药、打针等。没过多久,杜某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杜某认为,柳静更像“妈妈”,虽然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却给了她战胜病魔的信心。为了表示感谢,杜某写了一封感谢信——《谢谢您,柳静妈妈》。
拒收红包,医德高尚人称赞
    柳静认为,一个医生要做到心善、心诚、心正,要有严格的职业操守。一名2型糖尿病伴有肝硬化晚期的患者,因肝病的原因,血糖不易调控,胰岛素应用每增减一个单位,血糖的波动就很大。柳静凭着精湛的技术很快将患者的血糖稳定下来,肝硬化的症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名患者的家人就悄悄地送红包以表谢意。柳静为了不让患者因拒收红包造成情绪激动,进而导致病情恶化,接了红包后就悄悄地让护士长给这名患者交了住院费等。这名患者出院时,才知道真相。
    是啊!作为一名医生,柳静远离家乡,每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可她救治的患者却不计其数。她用医者的大爱为患者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郑州新华医院糖尿病学科带头人,柳静在队伍建设上更是尽心尽力,她把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无私地传承下去,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医院的临床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017年伊始,柳静为郑州新华医院糖尿病筛查诊疗中心申请了“郑州市继续教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综合治疗”科研项目。如今,柳静正带着她的团队向新的目标奋进!
(作者供职于郑州新华医院)


编辑:王皓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