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19日3版
】【关闭 2017/1/18 19:33:39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多科室联手 救治早产双胞胎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刘 群  任乐宁

    “医生!护士!快!快!”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楼前,一名男子从120急救车上下来,一边跑着,一边喊着。同时,急救人员小心翼翼地抬着担架。担架上躺着一名产妇。这名产妇腹中的双胞胎已经娩出一个,另一个还在产道,情况十分紧急。
    正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值班的魏玉玲和刘晓丽听到呼救声,连忙把产妇安置到急诊抢救室,立即查看产妇和婴儿的情况。产妇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情绪紧张;婴儿身体呈紫红色,啼哭声微弱,脐带还未断开。为了保障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魏玉玲决定把母子俩送进急诊重症监护室抢救。虽然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很少碰到产妇分娩的情况,但是病情就是命令,全体医务人员立刻行动。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把产妇放在病床上,安抚产妇情绪,并找来了干净的被褥为婴儿保暖。同时,该科医务人员电话联系儿科和产科的值班医师紧急会诊。为了防止氧气气流对婴儿造成损伤,细心的护士刘鹏用纸制作了一个简易面罩,轻轻地放在婴儿的面部。这时,迅速赶来的会诊医师在婴儿可能窒息死亡、负压吸引力过大可能对婴儿造成损伤的情况下,用嘴吸出婴儿口中和气管内的羊水,并为婴儿剪断并结扎了脐带。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婴儿的啼哭声越来越响亮,皮肤也逐渐红润起来。10分钟后,在急诊科医务人员与产科医师的帮助下,产妇顺利娩出第二个婴儿。随后,两个婴儿被紧急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产妇在接受简单的治疗后,转入妇产科接受进一步观察治疗。此时,距离产妇被送进该院还不到30分钟。忙完这一切,已经满头大汗的医务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值班医师及时把母子平安的好消息告诉在病区门外忐忑不安地等候的产妇家属。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孩子的父亲激动不已。
    据了解,22岁的初产妇王某,当天13时在家中出现羊水破裂,急诊人员到来前她就娩出了第一个孩子。因为腹中还有一个孩子未娩出,家人赶忙将产妇送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目前,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产妇各项指标都比较平稳,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由于两个孩子都是早产儿,心肺功能比较差,目前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说,此次成功救治,不仅体现了医务人员扎实的急救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更体现了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多学科协作能力和院内急会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患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大家抱成团  有爱不孤单
——洛阳市稀有血型献血者掠影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郑备战  文/图

    近日,洛阳市中心血站举办了全市2016年稀有血型献血者座谈会。近百名稀有血型献血者欢聚一堂,共叙友情。
    “大家抱成团,有爱不孤单!”洛阳市中心血站站长吕运来说。
    稀有血型即Rh阴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口中仅占3‰,且Rh阴性患者只能输注同血型血液。
    洛阳市中心血站每年举办一次稀有血型献血者座谈会,旨在增进感情,凝聚共识,增强大家的互相关爱、互相救助意识。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仅2016年,全市稀有血型献血者就捐献全血859单位,血小板24个治疗量,保障了Rh阴性患者的生命安全。
    据吕运来介绍,许多Rh阴性献血者长期坚持无偿献血,其中献血量超过3000毫升的共有33人,献血量超过4000毫升的共有15人。张红旗、陈练锁、刘中升、李小营、王会旗等献血者已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稀有血型血液储备工作中,洛阳市被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列入河南省唯一参与此项活动的城市。41名稀有血型志愿者到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到1.5万毫升。
    2003年,河南科技大学职工李迎伟还是一位“准妈妈”,但她喜忧参半。因为她得知自己是Rh阴性血,并且医生告诉她,孩子出生时可能会引起大出血,需要大量输血。李迎伟从医生那里知道Rh阴性血非常稀少,担心找不到血源,还为此掉过眼泪。但是,她和孩子是幸运的,当洛阳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联系到张红旗、裴新华、牛建虎3位献血者时,他们都说“没问题”!此事对李迎伟触动很大,她也因此走上了献血之路。
    2004年冬天,接到洛阳市中心血站“有患者需要Rh阴性O型血小板”的通知时,李迎伟毫不犹豫地冒着严寒赶到血站,捐出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2008年,得知洛阳市中心血站组织捐献阴性血时,李迎伟积极报名,和伙伴们一起到北京无偿献血。她说:“因为稀有血型,我们走到了一起。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互相关爱、互相救助。祝愿我们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和谐,越来越亲密!”

    1月6日,洛阳市明星月嫂在领奖台上展示获得的证书。当天,由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洛阳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用爱呵护”妇幼杯2016洛阳首届明星月嫂评选揭晓。洛阳市10名明星月嫂、10名暖心月嫂和5名魅力月嫂脱颖而出,受到了表彰。
   柳 咏 刘 冰/摄

孟津县
对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病例逐一评审

    本报讯 “通过评审,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切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病例!”这是日前在孟津县2016年度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会上,孟津县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海明说的一段话。
    本次评审会特邀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海巨珺到会指导。评审会按照病例介绍、病理讨论、经验总结3个步骤进行。参加评审的专家对一例孕产妇死亡病例和3例新生儿死亡病例逐一评审,分别发表看法和见解。海巨珺针对死亡病例现场进行了抢救技能指导。
    王海明强调,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充分认识评审的意义,分析查找问题,规范操作抢救流程,保障母婴安全;要进一步加强产科及儿科建设,提高围产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将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刘云飞 张春红)

洛阳市
17家乡镇卫生院获国家卫生计生委好评

    本报讯 1月15日,从洛阳市卫生计生委传来消息,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公布了“2015~2016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名单,洛阳市共有17家乡镇卫生院获此殊荣。
    据介绍,经过逐级审核、现场抽查、公示等程序,国家卫生计生委共遴选出3370家优秀乡镇卫生院。洛阳市获此殊荣的17家乡镇卫生院分别是: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卫生院,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卫生院,栾川县白土镇卫生院,洛宁县涧口乡卫生院、杨坡乡卫生院,嵩县田湖镇中心卫生院、黄庄乡中心卫生院,新安县南李村镇卫生院、正村镇卫生院,宜阳县柳泉镇卫生院、盐镇乡卫生院、香鹿山镇卫生院,伊川县鸦岭乡卫生院,汝阳县内埠镇卫生院、上店镇卫生院,偃师市缑氏镇卫生院,孟津县会盟镇中心卫生院。
(刘云飞  耿 梅)

我与河科大一附院同岁
□郭福君

    我是河南省孟州市人,1956年秋在洛阳出生,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同岁。
    当时,我的父母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而新成立的涧西医院(现为河科大一附院)需要大批医务人员,襁褓中的我跟随父母来到了涧西医院,从此与涧西医院结下了情缘。
    洛阳市涧西区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洛阳新区,河科大一附院就是新区建设的一部分。刚建院时,该院仅有一座大楼,为“王”字形,四周都是庄稼地。当时,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的一些医学专家陆续被分配到该院,使得该院顺利开业。
    我是在河科大一附院里长大的,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记忆中,现在门诊楼的原址是花房和果园,里面种植了许多果树和名贵花草。每到收获季节,我和小伙伴就翻墙进入果园,采摘樱桃、苹果、杏等。当时的花匠是一位个子高高的老先生,一旦发现我和小伙伴采摘果实,他就大声吆喝几声,从不追赶,只是把我们吓走了事。
    现在的内科楼,原来是一座阶梯教室,是洛阳医学院学生上临床课的地方,后来洛阳医学院停办,这座阶梯教室就成了河科大一附院的大会议室,全院干部职工大会及文艺晚会也在此举行。我和小伙伴经常寻找一个最佳的位置观看演出。记忆中的“三句半”“老两口学毛选”“女生小合唱”都是精彩的节目。当时的传染科主任邓同美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且擅长编导,是宣传队的核心人物。
    现在的放疗科原址上有一座游泳池,我就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游泳池的东侧有一个露天灯光篮球场,晚上经常举行篮球比赛。当时活跃在篮球场上的运动健将有夏丙辰、王承炎、赵鑫、刘铭川、陈尚仁、王有海等。我的父亲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打篮球。周末,这些运动健将经常邀请兄弟单位举行篮球赛。
    每天吃过晚饭,许多人聚集在篮球场的周围观看比赛,观众的喝彩声和周围小贩的叫卖声融合在一起……
    河科大一附院的科研氛围浓厚,当时李达道是内科专家。他与我的父亲关系很好。当时,我经常到李达道教授的办公室玩耍。李达道教授的英语水平很高,办公桌上经常摆放一些英文原版书籍和英文医学杂志。他潜心钻研业务和技术,1972年研制了心脏起搏器,1975年发明了全国首台人工肾透析机,帮助肾病患者解除痛苦。后来,李达道教授调到广东省湛江市工作,我还去看过他几次,发现他的学者风度仍然不减当年。郎鸿志在猴子身上反复实验研制出了超声波治疗仪,使脑血栓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该疗法在全国影响很大,患者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河科大一附院就医。为了使患者能够顺利住院,河科大一附院设立了很多病区和简易病房。
    我的父亲在河科大一附院心电图室工作。当时的心电图室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我的父亲既要为患者做心电图,又要负责基础代谢工作。白天,除了为门诊的患者做心电图,他还要到病房为患者做心电图;晚上,如果急诊患者需要做心电图,河科大一附院就派人到我家里敲窗户。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父亲总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我的母亲当时在河科大一附院化验室工作,也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的父母早已退休,但他们仍然关心医院的发展。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我都会谈起医院的发展和变化,他们脸上总是露出欣慰的笑容。
    1974年,我高中毕业。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我下乡到焦作市。下乡前,原洛阳市卫生局举办了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学习。下乡后,我成了一名赤脚医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我顺利考上了湖北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现为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2年12月,我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洛阳,成为河科大一附院的一名医生,从此开始了我的行医生涯。
    在刘俊教授指导下,1983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头颈恶性肿瘤的联合根治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我撰写的论文——《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首届国际头颈肿瘤外科学大会上进行了交流。1986年,在刘俊教授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带旋髂深动脉、静脉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在河南省开创了先河。1995年,我们在全省首次开展了人工牙种植工作。1996年,在《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上发表了《螺旋型人工牙种植体的临床应用》的论文。1997年,我们开展了“带人工牙种植体的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为下颌骨切除患者带来了福音,使牙颌的修复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同年,我们在《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带人工牙根种植体的自体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我主持的《羟基磷灰石人工牙种植体的研究》《带人工牙种植体的自体髂骨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两个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005年,我到母校学习显微外科手术。回到河科大一附院后,我带领口腔颌面外科团队开展了利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的缺损手术,在裸眼的情况下吻合直径仅1.5毫米的血管,一次就取得了成功。此后,我们用此技术开展了舌再造术、咽成形术等。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胸大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锁乳头肌肌皮瓣、静脉的逆行肌皮瓣等方面的修复手术,使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的缺损得到了修复。患者的容颜恢复后,增加了自信心,提高了生存质量。目前,这几项技术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2014年,我和医务科刘殳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口腔医学规培基地”,2015年就招收了规培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河科大一附院口腔颌面外科在河南省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成为河南省及豫西地区临床科研教学中心。1997年,我晋升为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
    1956~2016年,河科大一附院虽然几次更名,但是发展很快,成为拥有多学科的博士、硕士授予点和省级重点专科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也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该院口腔科主任、口腔教研室主任、外科系党总支书记、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被评为洛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洛阳市优秀教师等。34年来,口腔颌面外科从我刚毕业时的11张病床发展到现在的65张病床,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口腔颌面外科中心。如今,我仍在临床第一线工作,传承着老一代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编辑:李云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