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17日中医药7版
】【关闭 2017/1/16 20:23:38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辨证论治黄疸
□郭俊田
    黄疸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肝硬化、肝萎缩以及阻塞性黃疸等。黄疸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肝脏损伤、胆液不循常规而致。
    急性黄疸型肝炎,肢困乏力,恶心欲呕,发热恶寒,体温38~40摄氏度,在这段时间内未出现目黄、尿黄赤,往往会被误诊为重型感冒等;慢性黄疸型肝炎,因长期腹胀、食欲不振等,会被误诊为消化不良等,待出现两眼巩膜黄染、尿黄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患者脏器色露于外,说明该脏器严重损伤或功能受损,是脏气欲绝的先兆。如急性肝萎缩、坏死性肝硬化等。
    急慢性黄疸多为湿热蕴蒸而发黄。慢性黄疸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除肝萎缩外,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或胰腺肿瘤、胆囊、胆管结石形成胆管梗阻等。这几种病症,导致患者颜面、两眼巩膜、口腔黏膜和舌下黏膜及舌系带、皮肤、尿液均发黄,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均增高。但是阻塞性黄疸最典型的特征是大便呈灰白色。若患者长期食用胡萝卜、橘子、南瓜、蚕豆等,虽然颜面、皮肤和两手掌均发黄,但是两眼巩膜不黄,尿无黄染,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属于病态;停止食用胡萝卜、橘子等,黄色自动消失。
    一、阳黄:发病急,身发热,烦躁不安,病程短,预后良好。阳黄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和急性肝坏死、肝硬化等。
    (一)热重于湿:上腹满胀痛,逐日加重。其疼痛出现在剑突下右侧,恶心欲吐,发热,心烦不安,两眼巩膜、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以及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尿黄赤如浓茶水样,大便干,体温39摄氏度以上。肝功能化验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均有增高等,呈阳性体征。脉弦数,舌质红,舌苔腻干或发黄。这是湿热蕴蒸、里热炽盛化燥伤津所致。治疗时,宜清热解毒利湿,佐以攻下保津。
    处方: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克,黄柏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柴胡12克,白芍药15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猪苓15克,滑石15克,大黄30克,芒硝(冲服)12克。共1剂。水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早、中、晩饭前各服药1次。服药后腹泻两三次。上药去大黄,继续服用芒硝。
    (二)湿热并重:上腹隐痛,不思饮食,恶心欲呕吐,两眼巩膜、颜面、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以及全身皮肤均发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发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肝在剑突下可以触及,边清,压痛明显。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均有增高。舌质红,苔薄微腻。此乃湿热内存,弥漫三焦,升清降浊失职,湿邪停留。
    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茵陈30克,白芍药12克,藿香12克,黄芩12克,川厚朴10克,滑石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15克,木通12克,紫豆蔻10克,砂仁10克。水煎两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1000毫升,早、中、晚饭前各服药1次。
    (三)湿重于热:肢困乏力,右肋下隐痛,上腹胀满,不思饮食,两眼巩膜黄染,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均呈黃色,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尿黄如浓茶水样。肝区有叩击性疼痛,肝在右乳中线可触及,质软边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和其他指标均有增高。体温37摄氏度左右。脉缓,舌苔薄腻。这是湿遏中阳,湿浊之气不化。治宜健脾利湿,佐以化浊。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克,桂枝10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通10克,滑石12克,泽泻12克,砂仁10克,紫蔻仁10克,郁金10克,天花粉12克,土茯苓3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分3次,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次。
    (四)急黄:急黄发病急骤,两眼巩膜黄染,口腔上腭、舌下黏膜、舌系带、颜面和全身皮肤均发黄,逐渐加深,黄色鲜明如金色,脘腹胀满,尿黄如酱油色,高热,烦躁不安,大便干结。体温39摄氏度以上。脉弦数,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口鼻出血,大便为柏油样黑便。这是热邪化火,热邪营血。
    治疗:宜清营泻火,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犀角粉10克(分3次冲服),黄连12克,栀子15克,茵陈5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药12克,牡丹皮12克,甘草10克。水煎2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每10分钟灌服10毫升,日夜兼服,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半粒,每日服药4次。
    (五)亚急性肝坏死:慢性内出血,呈嗜睡状态,皮肤无黄染。脉微细,但欲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病理阳性体征,唯有检查肝功能等才能获得病理阳性,方可证实肝坏死、内出血等。
    像这样的病例,我只遇到过3例,20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各1例,无一例生存。最后一例转到一家医院,检查肝功能才被明确诊断为肝功能衰竭,内出血而死亡。
    (六)阻塞性黄疸:多见于胰腺肿瘤,发病即腹胀不适或右上腹隐痛,不欲进食,相继出现黄疸,两眼和颜面皮肤发黄如金,尿黄逐渐加深如酱油色,大便呈灰白色。其特点是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和右侧背部放射。
    二、阴黄:发病缓慢,患者多安静,一般很难说清病史,长期腹胀不欲进食,肢困乏力。在此情况下,患者会被误诊为消化不良,造成误治。只有出现黄疸时才能明确诊断。此病病程较长,与阳黄相对而言,被称为阴黄。阴黄符合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硬化,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肝区隐痛,颜面和全身皮肤发黄,尿黄而利,胸闷纳少,腹胀肢困,大便溏薄,每日一两次,体温37摄氏度。脉沉弦无力或沉缓,舌苔白微腻或薄腻。这是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而不能运化。
    治疗:宜温中健脾利湿。方用茵陈汤加减。
    处方:茵陈3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黑附子15克,猪苓20克,土茯苓30克,砂仁12克,川厚朴12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水煎3次,药液混合,取澄清液约1000毫升,每次300毫升,早、中、晚饭前各服药一次。
    三、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发黄:个别人长期食用胡萝卜、橘子、南瓜等,均能使颜面皮肤和两手掌出现微黄色,但身体无不适,尿无黄染。实验室化验结果提示肝功能和血清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停食胡萝卜、橘子、南瓜等,黄色逐渐消失,不用服药即可痊愈。此外,蚕豆黄多发生于南方,北方很少见。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会员,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擅长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著有《杂病论治》《越千玉壶金方》《郭俊田医案》等书)

 

 

 

 

 

湿疹的辨证治疗
□李德宝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类,具有多形性损害的特点,对称发生,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为慢性。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可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祖国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名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泛发性的称浸淫疮、血风疮、栗疮,局限性的有旋耳疮、燕窝疮、四弯风、肾囊风等。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效果较好。
    湿热型:起病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有大片红斑,渗液多,甚至黄水淋漓,有腥味,结痂后如松脂,瘙痒,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此种类型最为多见。治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2克,二花20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车前草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12克,地肤子15克,甘草3克。
    湿热毒盛分泌物较多,加黄柏、黄连各10克,蒲公英30克;发于面部者加菊花10克;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血热型:仅见身起红斑,抓破出血但渗液不多,剧烈瘙痒,夜间症状较重,可见抓痕累累,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治宜凉血消风,佑以利湿。方用皮癣汤加减。
    方药:白茅根30克,柴胡20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赤芍药15克,玄参15克,二花15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苦参10克。
    脾湿型:皮损暗淡不红,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或糜烂疮面基本干燥,间有少量疱疹,有少量渗出,瘙痒有抓痕,脱屑,自觉胃脘满闷,腹胀,食欲不佳,大便溏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厚腻。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白术各15克,薏苡仁3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茯苓皮3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苦参10克。胃纳差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腹胀者加大腹皮10克。
    血虚型: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局部皮损肥厚粗糙,瘙痒剧烈,见有抓痕、血痂、脱屑,或伴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以养血搜风为主,佐以除湿。方用四物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20克,白芍药15克,川芎10克,首乌藤30克,薏苡仁30克,乌蛇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兼气虚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
    体会:中医治疗湿疹,首先要抓住湿热两端,根据损害的类型急性或慢性、轻重及范围大小来决定治疗,辨证时若以水疱、糜烂渗出为主,应以利湿药为主,佐以凉血解毒。利湿药中一般可选用茯苓皮、薏苡仁、泽泻。清热解毒时一般选用二花、连翘、蒲公英。以红斑丘疹为主时,则以凉血清热的方法治疗,凉血药可选用水牛角、紫草、白茅根、牡丹皮等药。
    皮肤奇痒、湿毒重者,用上述方法效果差,可加蜈蚣、全虫、干蟾皮解毒杀虫。
    但凡湿疹,无论热重湿重,必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3味。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苦参能祛风杀虫止痒。三者合用,祛风止痒效果甚佳。
    湿疹的后期,湿疹大部分消退,皮肤干燥、瘙痒加剧时,治疗时以养血搜风止痒为主。养血可选用地黄、白芍药、当归、鸡血藤等;搜风可用乌蛇、蝉衣、僵蚕。皮肤肥厚粗糙时,可加三棱、莪术、皂角刺。总之,无论用何种方法治疗湿疹,药物的配伍至关重要,主药、辅药、兼药要配伍得当,丝丝入扣,不可药味堆积或应用大剂量的苦寒清热药。这样不仅疗效不好,反而会伤害脾胃功能。
    除内服中药外,还必须用局部外洗或外敷药配合,这样才能较好地缩短疗程。一般急性渗水多、瘙痒重者,用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白矾30克,川椒10克,水煎后取汁放凉,用纱布六七层浸汁,稍拧,湿敷于患处,每5分钟重复一次,每次30分钟,每日三五次。如果皮损渗水不多,相当于亚急性期,宜选用缓和性药膏治疗,多用湿毒膏。取青黛15克,黄柏30克,炉甘石20克,五倍子10克,上药研细末,芝麻油调和,形成30%的膏,涂敷患处。慢性期,皮肤肥厚浸润者,可采用刺激性强的药膏,如薄肤膏、密陀僧各30克,白芨10克,轻粉6克加凡士林,形成50%的油膏,外涂患处。但必须注意,应用外敷药后,不易再用水洗。
(作者供职于临颍县窝城镇大李庄村卫生所)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
□赵彦秋
    《古今医统大全》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意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常,则五官七窍及前后二阴功能失常,并引起诸多病证。
    患者为男性,今年70岁,颈项强直,鼻塞,眼花,耳鸣,遇凉则打喷嚏、流清涕不断,舌体淡胖,脉细弱,平时怕冷,手足不温。按鼻炎、颈椎病治疗,很长时间不愈。笔者给予玉屏风散加苍耳子散加四逆汤7剂,症状好转。患者服用玉屏风颗粒半个月,诸症皆消。《黄帝内经》称,肠胃不和,则九窍不利。看是眼花、鼻塞、颈强、耳鸣的病,其实根本在于脾胃,如果只是当颈椎病、鼻炎来治疗,就很难治好。要先调理脾胃,只要脾胃功能强大,就像树根得到沃土一样,自然枝繁叶茂。
    人体表面的眼、耳、鼻、口等,其实是五脏开的窍。中医称之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五脏开窍就像草木开花一样,这些窍是五脏的花朵,直接反映五脏的功能。若五脏的根部能够在脾胃土壤里得到气血营养,则花自然开得茂盛。中医看到九窍之病,要寻到脾胃去,就如同农夫看到庄稼枯黄生病,要在土壤里下功夫一样。
    土虚之人,土不生金,母病及子,肺气就会不足,肺气不足,主皮毛功能减弱,容易伤风,得鼻炎,皮肤长湿疹;土虚则木摇,脾土虚之人,肝木禀赋乏源,就容易眼花头晕,乏力没劲儿,甚至脸色发黄,指甲苍白;土虚不能制水,脾土开窍于口,小孩儿容易口角流涎,妇人容易白带异常,老人容易迎风流泪、尿频尿急;脾主升清,土虚清阳不升,颈椎得不到充足供养,如同树木根植于贫瘠之地、干燥之土,便僵硬不柔软,细瘦干瘪无力。
    其实,各种复杂的病证,都可以归到土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奇经八脉皆禀气于脾胃,脾胃气足,百病不生,脾胃一虚,许多疾病都会产生。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证治体会
□王书敏 王可为
    张某,男,63岁,农民,因肝癌、发热、腹胀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未愈,出院回家。随后,患者找我就诊。
    一诊:症见重病容,消瘦,大便每日3次,质稀,量少色黄,次数稍频;心慌,食少,口微干,口唇色偏红而且发暗,咽干,不渴。38摄氏度(腋下),脉弦滑稍细而数,每分钟98次。舌质淡红偏暗。舌下瘀血显著。肌肤、巩膜黄染,时有齿血。此邪在阳气,气阴两虚。用生脉饮、青蒿鳖甲汤加味。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4克(捣碎),生山药15克,桂圆肉10克,鸡内金15克,生甘草5克,桔梗4克,生麦芽5克,青蒿5克,鳖甲10克(捣碎),地骨皮10克,牡丹皮5克,知母3克。共1剂,水煎服。
    二诊:第二天,患者复诊,自述服药半剂后不久,大便泻下,不到半日就五六次,未敢再服后半剂药,几小时后热退,精神较清爽,但乏力,有时右胁肋内疼痛,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脾土不固。开处方为,生山药30克,炒扁豆30克,鸡内金30克,茵陈5克,太子参12克,大麦芽10克。共3剂,水煎服。
    三诊:第四天,患者精神好转,没有再发热,但大便不禁,咳嗽用力时即有少许大便滑出。咳嗽较甚,或带血,有时干咳,右胁肋疼痛。脉弦滑而数,每分钟85次。开处方为,乌梅10克,诃子肉(面炒)5克,生山药30克,生甘草10克,桔梗5克,鸡内金15克,生麦芽10克,六曲10克,党参10克,生扁豆20克。共2剂,水煎服。
    四诊:第六天,患者服药2剂后,咳嗽及泻下停止,体温正常。我为其去涩药,以补气阴,利水行气,消积活血。
    我运用此方,是因为受一则病案启发。1970年,笔者遇到一名2岁的患儿。患儿外感后低热不退,口唇舌质偏红,苔少。检查多项指标无异常,连用几种方法不见效果。患儿家长随后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得到一个处方,服药后小儿嬉笑玩耍。该方是青蒿鳖甲汤。后来,听说这位老中医姓时,原供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因病返回家乡,为乡邻看病。
    说明:在张某的病案中,所用的生鳖甲是饭店餐桌上剩余的,笔者将其捣碎如粗砂粒状,同诸药一同入煎,效果很好。

 

 

 

 

 

针刺、中药治疗胁肋痛
□杨献彬
    “胁肋痛真难忍,针刺大陵、支沟穴效如神”。这里所说的胁肋痛是指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满疼痛,或扭伤、外伤引起的胸胁痛、肋间神经痛。我采用针刺大陵、支沟穴,治愈了数百例胁肋间神经痛患者。轻者,单独针刺大陵、支沟穴,1~3次痊愈;重者,针刺十几次配合吃中药7~15剂,痊愈。
    针刺原理:大陵穴。仰掌,在腕横纹正中取穴。其是手厥阴心包经原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循胸出胁。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故大陵穴可用于胸胁疼痛的治疗。
    支沟穴:伏掌,在阳池穴上方。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同气相求,足少阳胆经循胁里过胁肋,可用于胸胁痛的治疗。三焦主气,有调理气机的作用。胸胁痛可取支沟穴治疗。
    病例一:1987年11月16日。陈某,男,42岁,因碰撞左腋下第六肋部位疼痛十几天,吃药打针效果不佳,疼痛加重,不能转侧,呼吸、咳嗽时疼痛难忍。我观其患侧,无明显胀肿,脉弦大,气血凝滞,痛则不通。我当即让患者坐下,在患者双手大陵、支沟穴消毒后针刺,并在左侧支沟穴用泻法上下提插和捻转,3分钟后让患者咳嗽、呼气、吸气,患者感觉疼痛大减。行针30分钟。起针后,患者呼吸、咳嗽时肋间不痛了,左转右转也不痛了。他感激地说:“早知一针疼痛消,就不必受这十几天的罪了。”
    病例二:2016年10月12日。起针后,59岁的付女士对她的好友说:“我肋间神经痛,杨医生给我治好了。要知道吃中药、扎针效果这么好,我早就来了。我肋间神经痛是与别人争吵引起的,在其他医院输液打针40天,不仅胁肋痛没治好,反而越来越重了,连饭都吃不成。医生只知道给我消炎止痛,谁知道消炎止痛药伤了我的肠胃。这次,杨医生给我扎了两天针,我又吃了两剂中药,肋间就不痛了。今天已是第四天扎针了,吃了4剂中药,呼气、吸气、咳嗽、大声说话都不痛了,也能吃饭了。我再拿2剂中药,巩固一下。”
    中药组成:柴胡15克,当归9克,炒白芍药12克,云苓9克,土白术9克,枳壳12克,川厚朴9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2克,木香3克,神曲12克,麦芽12克,甘草9克,生姜7片,大枣7个为引。水煎服,每日两次。
    (作者供职于安阳县辛村镇西伏恩村第二卫生室)
 


编辑:一伊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