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兄弟“回春手”
□黄新生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药王庙。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为医王。随着时代、地区的不同,药王所指的人物亦不同。比如著名的药王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等。就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吧,他不但医术高超,而且深通颐养天年之道,享年101岁。其实,在孙思邈心中,特别崇拜一位医学前辈。这位前辈不但可以妙手回春,而且比孙思邈更长寿,享年102岁。更为神奇的是,这位前辈还有一位能够妙手回春且长寿的弟弟。孙思邈崇拜的这位医学前辈,就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甄权。
甄权,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卒于唐代贞观十七年(643年),许州扶沟(今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人。年少的时候,甄权的母亲经常生病。为了给母亲治病,孝顺的甄权与弟弟甄立言开始潜心钻研医学,学习岐黄之术。后来,他们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疾病,还成为一代名医。甄权在针灸方面的造诣颇深,并精通中药疗法。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一则甄权妙手回春的医案。
当时,深州(今深州市,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级市)刺史名叫成绰,不知道什么原因,脖子忽然就肿了起来,喉咙也堵塞了,连水都咽不下去,这种症状持续3天后,情况十分危急。深州刺史派人请孙思邈治疗疾病,恰好,甄权在孙思邈家做客。于是,孙思邈转请甄权为其治病。只见甄权托起成绰的右手,在食指上扎了一针,一顿饭的时间,成绰的喉咙就通畅了。第二天,成绰就能像平常一样吃东西了。
类似这种妙手回春的医案,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也多有记载,甚至在《旧唐书》这样的正史中,也记载了一则甄权妙手回春的医案:鲁州(今山东)刺史库狄嵚患了风痹,肩膀疼痛剧烈,不能拉弓射箭。家人请了很多医生为库狄嵚治疗疾病,症状仍然不见好转。甄权告诉他:“请您将弓箭对准靶子,我给您扎一针就可以射箭了。”说完,甄权就在他的肩髃穴处扎了一针,当甄权刚拔出银针时,库狄嵚就感觉肩膀不疼痛了,随即拉开面前的弓,一箭正中靶心。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关心与百姓疾苦联系密切的中医药工作。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唐代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一职,专门负责针灸工作。针灸学的经典著作是魏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到了唐代,针灸学已发展有400年时间,当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的传承全凭手抄,难免以讹传讹。唐太宗心想,如果绘制一本针灸图谱,既方便医生学习,又不容易出错,那将是一件功德千秋的事情。这便是编撰《明堂人形图》的由来。至于绘制针灸图谱的人选,唐太宗看中的是当时在针灸界最有名的甄权。
贞观元年(627年),甄权被任命为少府,负责《明堂人形图》的绘制工作。他的弟弟甄立言被任命为太常丞,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一起协助甄权完成此项工作。此时,甄权已经86岁,他的弟弟甄立言82岁。如此耄耋之年而被委以重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空前绝后吧!
《明堂人形图》是一部以腧穴图为主,同时又配有文字说明的著作。据《千金翼方》记载,甄权以秦承祖所绘的针灸图为蓝本,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著作对蓝本进行校订,修订其中的错误之处,补充其中的不足,重新编撰而成《明堂人形图》。
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明堂人形图》在“头身分部,四肢分经”的基础上,以“仰人、伏人、侧人”3个方位绘图,依照“由上而下,以内到外,先阴后阳”的次序记录穴位,共有腧穴349个,每穴记有穴名、别名、定位、取法以及穴性、禁刺、禁灸等内容,可“依图知穴,推经识分”,全文有条不紊,便于掌握。《明堂人形图》编成之后,成为唐代之后较长时期内针灸医生的必修课,并被许多著名医学家所推崇,且反复参考、运用和转录。孙思邈对此图的评价是:“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
甄权的著作除《明堂人形图》外,尚撰有《针经钞》《针方》《脉诀赋》《药性论》等。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贞观十七年,甄权生病,唐太宗亲临其家看望,授予其朝散大夫之职,并赐寿杖、衣物。唐太宗咨询药性,甄权以《药性论》四卷呈献;唐太宗问及养生之道,甄权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甄权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
甄权的弟弟甄立言也是一位著名医药学家,尤其精通本草,善于治疗寄生虫病。除帮助哥哥编撰《明堂人形图》外,甄立言还著有《本草音义》7卷、《本草药性》3卷、《本草集录》2卷、《古今录验方》50卷,现均已散佚,其中《古今录验方》所记载的“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感母之疾,手足共立岐黄之志;精究医术,兄弟同为杏林达人。耄耋高龄,奉旨绘就针灸图谱;期颐之年,驾前尤念药性养生。明堂人形,略遍华裔医家崇;古今录验,消渴记载第一宗。悬壶济世,书写传奇人生。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熄风止痉说全蝎
□胡献国
《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中写道:诸葛亮四擒孟获后,孟获欲报仇,求见朵思大王。朵思大王所居山洞西北方有一条路,山险岭恶,道路狭窄;其中虽有小路,多藏毒蛇恶蝎;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直至巳时,午时方收,唯未时、酉时、申时可以往来;水不可饮,人马难行。这里的“恶蝎”即中药里的全蝎。
全蝎,又名蝎子、全虫、淡全蝎、咸全蝎、蝎尾等,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若单用尾部,则称其为蝎尾(蝎梢);将全蝎捕捉后晒干者为淡全蝎;将全蝎用盐水煮后晒干者为咸全蝎。
中医认为,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之功效,适用于治疗急慢性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病等。本品辛平入肝,有较强的熄风止痉作用,因其性平,寒热诸症均可选用,故其为治疗惊风、抽搐之要药。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效,又为外科常用之药。《玉楸药解》言其“穿筋透骨,逐湿除风”。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有蝎毒,有抗惊厥、降血压以及明显的镇静作用。全蝎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裴氏着色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较为敏感。本品对癌细胞有杀灭作用,抗真菌作用优于大蒜浸液。由于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中毒。切记,血虚生风者不宜选用本品。
(作者供职于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徐长卿
□杨自文
一说起徐长卿,大家肯定会立即想到《仙剑奇侠传》里仙风道骨、风度翩翩的徐长卿吧,但此徐长卿非彼徐长卿。此徐长卿是药房中常见的一种中药,既能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又能解蛇毒。那么,关于徐长卿又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且病情十分严重。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这时,御医如坐针毡,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官府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帝的疾病,重重有赏。”恰巧,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了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疗疾病。
徐长卿取一些自己采的“蛇痢草”,用水煎汤取液,让唐太宗服用,一天两次。同时,余下的药液作为外洗液使用。第二天,唐太宗的病情就有所好转。于是,徐长卿让唐太宗再连续服用3天药。3天后,唐太宗的疾病痊愈了。唐太宗高兴地说:“先生的医术高超,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为何药?”徐长卿听后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来。原来,唐太宗被蛇咬伤后,便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站在旁边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是这种草药还没有名字吧!”
徐长卿便说:“这种草药尚无名字,请唐太宗赐名。”唐太宗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种草药治好了朕的病,就称其为‘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就被大家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可是,该药草的原名“蛇痢草”,反倒鲜为人知。
徐长卿,别名为鬼督邮、石下长卿、寥刁竹、竹叶细辛、千云竹、别仙踪、蛇痢草等,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与茎。本品多生长于山坡的草丛中,种子呈长圆形,花期为5~7月,果期为9~12月,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其性温,味辛,归肝、胃经,具有祛风、止痛、止痒、止痛的功效,既可治疗肠炎、胆道蛔虫症、溃疡病、肠道蛔虫症、胆囊炎、胆道术后综合征等病所致的急性腹痛,又可治疗手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等。本品既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其他药物,又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比如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可与半边莲同用,内服或外用。此外,徐长卿还有解蛇毒、治毒蛇咬伤的作用,
临床验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徐长卿1两(1两=50克),制成煎剂或片剂,分2次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该方具有一定的消炎、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个别患者服药后有口干、咽干的症状。用于镇痛:将徐长卿制成100%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注射2~4毫升。一般注射5~10分钟后,即有镇痛作用,能持续2小时左右。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姜
伊尹汤液称阳朴,
夫子饭菜不离姜。
无姜难以成盛宴,
有姜方能成偏方。
辛温解表生姜好,
温散里寒是干姜。
生姜干姜寻常见,
药用食用同飘香。
注: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生姜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毒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寒之鼻塞、咳嗽痰多以及胃寒呕吐等病,并能解半夏、天南星、鱼蟹之毒。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可治疗脾胃虚寒、心肾阳虚、肺寒咳喘以及虚寒吐血、崩漏、便血等病。生姜皮性味辛、凉,归脾、肺经,可治疗水肿初起、小便不利等病。
伊尹汤液称阳朴:伊尹是商代初年著名的丞相,也是汤液(汤药)的发明人,他曾经说过:“阳朴之姜,招摇之桂。”
夫子饭菜不离姜(语出《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
(黄 山)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传世友情
□张宏乾
苏东坡与庞安常,一位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另一位是医术高超、妙手回春的杏林高手,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在近20年的交往中成为知己,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经验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穿越时空,回溯千年,追寻他们的足迹,便会由衷地感叹他们的真情厚谊。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苏东坡,已经做好在黄州长期居住的思想准备。随后,他和几位好友来到黄州东南处的沙湖,打算买一些田地,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走到半路,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他们被淋成了“落汤鸡”,都想暂时返回,改天再去。可是,乐观、好强的苏东坡却把狂风、暴雨作为对意志和毅力的一种考验,决定继续前行。果然,他们还未走到沙湖,天已放晴。苏东坡庆幸自己正确的选择,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恶劣的天气,取得一个小胜利。在返回途中,苏东坡通过撰写《定风波》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是,毕竟是春寒料峭时,苏东坡这次顶风冒雨,感受风寒,导致左手肿痛,不可屈伸。有人建议他去黄州附近的名医庞安常那里治疗疾病。这位名医的医术高超,可治愈该病。于是,苏东坡前往求治,庞安常果然不负众望,不开方药,只用一根银针,就治好了苏东坡的病。更让人称奇的是,由于庞安常有听力障碍,苏东坡在介绍病情时必须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而庞安常“颖悟绝人”,苏东坡写几个字,庞安常就能了解病因、病情,随证施针,且针到病除。病愈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苏东坡邀请庞安常一同游览了附近的清泉寺。清泉寺旁边有洗笔泉,传说是王羲之洗笔之处,泉水甘洌,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在游览过程中,庞安常感叹人生易老,自己已过中年,却无所建树,为此颇为苦闷。苏东坡即景而作:“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对庞安常进行劝慰,并鼓励他继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立志成为当世名医。当天,他们痛饮而归,并从此结为知交。
恰好在这一年,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巢谷千里迢迢从老家来黄州看望苏东坡,便将一个治疗伤寒的良方“圣散子”传给苏东坡。该方可治疗伤寒和瘟疫,病情严重者,连服数剂,即汗出气通,身体逐渐康复;病情较轻者,服用一剂药,额头便微微出汗,即可痊愈。更奇妙的是,虽然“圣散子”的药性偏热,当瘟疫流行时,用大锅熬药,让众人服用,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效果。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当地连年流行瘟疫,苏东坡按照此方配药,治好了许多病人。当苏东坡通过实践体会到这是一个好方时,便将此方传给了庞安常,让庞安常在医疗实践中继续验证“圣散子”的疗效,为病人解除病痛,并通过庞安常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庞安常通过验证,确认“圣散子”疗效可靠,并将其收录在自己的医学专著《伤寒总病论》中。
自从结识庞安常以后,苏东坡家中有人生病,就请庞安常诊治疾病。经过长期交往,苏东坡深切地体会到庞安常医术之高超,因而向苏颂等人推荐庞安常,并称庞安常“术学造妙而有贤行”“善疗奇疾”“脉药皆精,博学多识”,对庞安常的医德、医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庞安常酷爱书画,为人治病,不收诊金,但是患者若赠以古墨、书画,则会欣然笑纳。一天,一个患者家里藏有上好的李廷圭(珪)墨,当患者的重病被庞安常治愈后,便以此墨相赠;庞安常又将此墨转送给苏东坡,求苏东坡给他写几幅书法,苏东坡也慷慨地满足了他的愿望。这样,患者重病得愈,苏东坡求得佳墨,而庞安常得到自己钟爱的苏轼翰墨的三赢局面。
庞安常还通过苏东坡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凝结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总病论》一书中,就收录了“圣散子”方。苏东坡、黄庭坚都为《伤寒总病论》作了序,而苏东坡和医药名家庞安常的交往也成了传世佳话。
(作者供职于三门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艾灸、泡手足,治疗手脚冰凉
□廉万营
因为怕冷,40多岁的王女士特别害怕冬天。近几天,她把保暖内衣、厚羊绒衣已全部穿上了,出门时再穿上羽绒服。
像王女士这样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人,现在并不少见。在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的诊室里,副主任医师吕沛宛就接诊过不少这样的患者。据吕沛宛介绍,怕冷、经常手脚冰凉是阳气虚的表现。阳气虚所致四肢末端不能很好地受到气血的温养,从而导致手脚冰凉。冬季出现手脚冰凉现象者,以女性居多。首先,主要原因是女性月经失血,易致血虚;其次,现代女性以瘦为美,由于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气血更为薄弱。吕沛宛建议女性应注意以下3点。
养生要适应四季天气变化 不要过度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冬天,人们需要防寒保暖,但是也不能总是待在温室里,应到室外多运动,促使身体尽快适应寒冷的天气。夏天,人们要消暑降温,经常喝冷饮、住空调房,但是如果过度贪凉饮冷:一方面,寒凉的饮食和环境会直接损伤人体的阳气;另一方面,在夏季阳气不能很好地释放,到了冬天阳气就不能很好地温养机体。比如拉弓射箭,只有先把弓放松,然后才能拉满蓄势、储藏能量,箭才能射得更远。因此,养生应适应四季天气变化,如果利用现代科技过度地改变所处的环境,那么人体自身的调控、适应能力就会逐渐降低。
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一年四季中,冬季是收藏的季节;而在一天当中,晚上是阳气收藏的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收藏。如果经常熬夜,阳气处于透支状态,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
不要乱用寒凉药物和抗生素 板蓝根、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都是寒凉药物,许多人也将其当成祛火的“法宝”,但是“法宝”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而虚火多是阳气虚造成的,比如多数口腔溃疡的原因就是阳虚。此时,如果再用寒凉药物,会使阳气更虚,加重病情。抗生素虽然不是中药,但通常也被人们认为是寒性的。有的人一感冒就用抗生素,这是不可取的,应该在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以及用多长时间。
除要注意以上几点外,吕沛宛还推荐了以下方法,冬季手脚冰凉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温水泡脚:先用开水把艾绒(一般在中药店就可以买到)烫一下,然后把水温调至40摄氏度左右泡脚,当身上有微微发潮的感觉时停止泡脚,不要等到身上出汗时才停止。
拍手:用左手心拍右手背,再用右手心拍左手背,各拍100下。拍的时候让手心与手背充分接触面。
弹指:用左、右手的拇指分别扣紧另外四指,用力弹出,这对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很有好处。
艾灸:温灸关元穴、气海穴可以养阳气。
此外,午睡时用电暖宝、热水袋暖下腹部。晚上把电暖宝、热水袋放到脚部暖脚底,有助于温养阳气。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